那日田旻如也在蓮花堰荷塘邊觀賞片刻,就向了廟庵走去,主持和尚早已在門口恭候多時。那廟庵裏果然香火興旺,香客絡繹不絕,田旻如示意眾人不必回避。
主持和尚就將田旻如一行迎接進去,上香拜佛畢,便等候宣慰使大人施舍。
當時的士大夫們也同現在某些知識精英一樣,喜歡談點佛經禪理來表明自己把甚麼都看透了、假裝思想高深莫測。田旻如也聽一些和尚道士胡謅過,常把信佛行善掛在口頭。何況新回原籍,司理一方,自然要格外慷慨大方,他便高叫一聲:
“筆墨伺候!”
主持和尚立刻命人擺好桌案、鋪展宣紙、備好筆墨。田旻如立在案前凝思片刻,提筆寫道:
“嚐聞古語雲:‘勿以善小而不為’,蓋以人生斯世,隨所遇,而當存為善之心也。予小子旻如,原籍楚西容陽,叨任直隸通州同知。今蒙皇上隆恩敕令回籍為司,承襲宣慰,撫綏士民,路過宜邑蓮花庵,乃屬官唐繼勳所建。予自觀關帝聖像、大士尊容,赫赫如在……”
這篇標題為《永遠常住碑記》,其實就是功德碑文,說的是將唐繼勳原來在蓮花庵附近購置的三十多畝熟田和三口堰塘施舍給廟庵,作為永遠的香火供奉和僧尼用度。
其實,那唐繼勳原本是水濜司的王爺,後被田舜年侵奪霸占,也就成了田氏的屬官屬地,田旻如不過是“借花獻佛”。
這三十多畝田地本來是唐氏舊部唐遇世的家產,這唐遇世反水巴結田氏,便在迎接田旻如之際將此獻了忠心。此人因此得到田旻如的信任,後來派他長駐武昌,暗中“結交衙門胥役,打點公事”,結果被湖廣總督衙門查獲,交按察司嚴拿究審,成了田旻如的一條大罪狀,這是後話。
不過這三十多畝地產從此作為蓮花庵的廟產,一直延續下來,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土地改革時才劃歸公田,由縣政府辦了一個農場,把田地做了苗圃。
當時田大人寫罷碑文,落款“大清康熙四十六年仲夏月吉旦楚西容陽田旻如謹識同屬官唐繼勳同立”,擲筆離案,拂袖搓手。
主持和尚與隨從官員立刻圍上來觀看,都嘖嘖稱歎此番善舉功德無量,要立即刊刻立碑,永久保存。有的誇好文章,有的稱好書法,其中一個瘦和尚朗聲念道:
“嚐聞古語雲:‘勿以善小而不為’”他隨即點評:
“這起筆看似平淡,其實大有考究。人所皆知,此語出於《論語》,而偏不點名孔子,隻雲古語,因此地乃佛門也,以示敬重也。如若一般儒生,豈不佛門弄孔乎?可見大人真是文章高手,誠心亦可鑒矣!”
“更有甚者。”那瘦和尚不待旁人插言,接著說道“堂堂四品大員衣錦還鄉,貴為封疆大吏,卻輕舟簡從,於佛門自稱‘小子’,態度謙恭之極,然而此‘小子’亦非同小可,乃皇家小子也!”
旁人連連點頭稱歎,田旻如一笑。當時的情形跟現在請領導同誌題字的場麵差不多。那主持和尚小心翼翼收好字幅,便安排齋飯款待。
茶飯畢,田大人隨處走走,卻看見佛座前跪著兩個小姐,衣著土家服飾,身段相貌卻異常窈窕,田旻如不覺有些驚訝。他要隨從打聽,原來是漁洋關吳家的兩個女兒隨家母來此上香,就暗記在心。他命人前去召喚官船從西湖開到蓮花庵崗下,就在此地上船。
他走到廟後崗地上,陪同人中那個精瘦的和尚突然走近他說:
“官人麵相非凡,但貧僧有一言相告,不知肯納否?”
主持和尚忙介紹:“這位是雲遊到此的高僧。”
田旻如便說:“但講無妨。”
那瘦和尚便執手將田旻如引到旁邊,低聲道:
“施主建功立業、雄視一方,隻是有兩防。”
田旻如問:“那兩防?”
僧人道;“近防‘難養’、遠防疆吏。”
田旻如問:“何謂‘難養’?”
那僧人道:“也是古語所雲。”
田旻如大笑。那僧人便做作相見甚歡狀,又用眼角瞥視旁人,看他們瞧見自己此刻的殊榮否。
田旻如聽他此話不無道理,而且正和自己的隱憂,便笑道:
“多謝大師指教。”
那僧人合掌鞠躬雲:“不敢不敢,貧僧姓陳,但願後會有期。”
田旻如道:“歡迎陳大師日後到容美一遊。”
這時官船已劃到崗下,田旻如便告辭陪同官員和僧人主持,上船從西湖進入了漢陽河,溯河而上朝漁洋關而去。
§§第四章 漁洋關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