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農民土專家靠技術輸出掙大錢(1 / 1)

歲末年初,正是農民算“收成”的日子,重慶市忠縣拔山鎮石聯村的花農廖代明也不例外。老廖2007年賣花的淨收入有2萬餘元,但還有一項“額外”收入令老代更為自豪:“我給賓館、商場、學校的花草進行技術管護,收入也有近萬元。”

2006年,忠縣有3000多名農民“土專家”像廖代明一樣靠提供種養技術賺“外快”,技術輸出涉及種植、飼養、桑蠶等方麵。

近年來,忠縣許多身懷特技的“土專家”意識到,將頗有實用價值的技術“窩”在手裏,不如利用起來為自己掙外快。他們開始兼職做起農技員。新立鎮桂花村的唐兆林是管理柑橘的好手,2006年被縣果業局聘為農民柑橘技術員,負責整個村的柑橘技術指導工作,僅此一項年收入近2000元。

農業技術熱銷,激發了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忠縣農業局通過農廣校、農民教育培訓中心、農民技術教育等,使1355名農民熟練掌握了1~3門實用技術,拿到了大專文憑。他們還鼓勵農民到農業廣播學校“考證”,2006年有5170名農民取得了實用技術綠色證書。

農技谘詢師月薪一千二

2006年2月,江蘇省常樂鎮常中村老農黃佳民從通州忠義鎮領到了他的第11筆工資,嚐到技術輸出的甜頭。2005年4月,有著豐富種植經驗的黃佳民被忠義鎮聘為專職農技谘詢師,專門向農戶傳授西甜瓜種植的經驗,每月工資為1200元。

農民也能憑著技術拿工資,這讓很多鄉親不再埋頭種地,而是抬頭學技術。海門市農業部門及各鄉鎮充分發揮農幹校的職能作用,攜手構建市鄉兩級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係,並結合“綠色證書”培訓以及科技下鄉活動,培訓出一大批“魚專家”、“蟹狀元”、“蝦博士”。

從2004年8月起,海門開展農民技術職稱評審,讓一批在農村一線工作的技術骨幹和帶領農民致富的典型真正得到認可,首批2470人獲得農民技術職稱,2006年有3000人獲得農民技術職稱。

1萬名農民吃技術飯

2006年來,重慶市榮昌縣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使該縣上萬名農民掌握了2~3門實用技術,並依靠學到的養殖、烹飪等技術外出從事運輸、維修、餐飲等經營,總收入達6億元。

榮昌結合全縣林業、畜牧養殖業、水果、花圃、蔬菜等產業,分別成立了40多個農民協會,全麵開展民間培訓。同時,利用農閑時節請農村基層幹部到黨校和職教中心進行法律、法規及服務、經商等專業技術培訓,並設立“農業技術學校”,聘請50餘名農業專家以及有實踐經驗的“鄉土專家”對觀念新、頭腦活的普通農民進行培訓,造就了一大批農村致富帶頭人。

案例點評:

要致富,靠技術。不論是忠縣的廖代明,海門的當地農民,還是榮昌的當地農民,都是走了吃技術飯這條路。海門和榮昌縣的教育和培訓,使當地的農民掌握了像養殖、烹飪、維修等技術,讓這些當地的農民投身到了廣闊的服務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