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掌握價格信息 賣藕多賺錢(1 / 1)

農業信息致富

2008年5月份開始,重慶市楊家坪農貿市場每天銷售的蓮藕在逐漸增加,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出10~20噸。這些蓮藕大部分來自重慶的各個區縣,其中璧山縣健龍鄉的蓮藕占了1/3。雖然數量並不是最多,但是璧山縣健龍鄉的蓮藕總能在高低起伏的價格波浪中把握最高點,賣出好價格。原來璧山縣擁有一批市場信息員,隨時反饋市場價格,以便在家的種植戶們號著價格的脈搏來采挖蓮藕。據有經驗的蓮藕經銷商講,如果淩晨3點鍾蓮藕能夠賣完,就說明當天蓮藕不夠賣,如果是天亮都沒賣完,就說明蓮藕供應過足,當天不好賣。

在這場信息戰中,有一個關鍵的人物,他就是璧山縣蓮藕合作社的社長魏澤友。所有的信息每天早晨不到7點都會準時反饋到他那裏,再由他用最快的速度判斷出當日的行情。魏澤友介紹說:“每天,信息員給我通報當天市場上銷了多少貨,經過判斷分析,然後我們才決定準備采挖多少蓮藕拉到重慶,每天都如此。”

魏澤友的判斷成了當地蓮藕產業的風向標,2006年,靠著這支信息隊伍,璧山縣的蓮藕賣出了1.4萬噸,產值2000萬元。然而在5年前,璧山縣的蓮藕產業還是一盤散沙,雖然大部分老百姓都有零星地種植,但是連最起碼的挖藕技術都顯得非常蹩腳。2003年5月份,璧山縣政府帶頭成立了蓮藕合作社,組建了一隻專業的采挖隊。挖藕是一項看似容易做起來難的體力活,除了需要力氣還要講究技巧。因為采挖工人之前都經過專業培訓,所以他們采挖的蓮藕既省時省力,同時又保質保量。

剛開始進入重慶市農貿市場,因為人生地不熟,沒有客戶資源,魏澤友等人隻能降低價格來吸引批發商和穩定顧客。隨著市場的打開,魏澤友等人逐漸發現一個問題,因為不知道市場每天的需求量是多少,隻能讓農民盲目地采挖,有時采挖過多銷售不完,隻能低價處理。

他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要根據前一天的市場銷售情況來決定當天的采挖數量。魏澤友的分析綜合考慮了長、中、短期因素,當外地藕大量上市時本地蓮藕就少挖點,當前一天賣得快時第二天就采挖多一點,除此之外還要考慮近期的節假日等因素來采挖。盡管這種互動方式很好,但是在2005年8月份,魏澤友卻遇上這樣的尷尬,當時正是重慶其他縣市蓮藕采挖旺季,價格一跌再跌。魏澤友及時通知種植戶們暫時不要采挖蓮藕,可就是有人跟他擰著幹。其中一位農戶當時就是沒有把魏澤友的信息當一回事,將自己家的3畝蓮藕全采挖了。當他拉著大量蓮藕上重慶市場賣時,卻傻眼了。原來人家賣1.6元/千克,而他拉到市場卻隻賣0.8元/千克,這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璧山蓮藕在市場上顯得遊刃有餘,價格高的時候多賣點,低的時候少賣點。除了想方設法讓當地蓮藕賣上好價錢外,魏澤友等人還把專業采挖隊的采挖業務延伸到周邊的縣市。

案例點評:

普通的蓮藕生意原來也蘊涵有不少學問,可見除了要提高蓮藕的品質和挖掘的技術外,要想賣一個好的價錢,關鍵是掌握好市場上的信息,這就要求眼觀四處,耳聽八方,保證市場信息的靈通並及時反饋,依此作出正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