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兩年後(1 / 2)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郤,忽然而已。時間總是過得飛快,兩年後北疆的戰勢漸漸好轉。

北疆北方軍與韃靼刺爾軍在邊境“鐵索城”附近陷入了漫長的拉鋸戰。兩年前,入侵腹地的韃靼南院大軍在虎敕關大戰中敗北,被驅逐回了邊境線外。但韃靼大汗庫裏恩親自率領的八部落精兵,再加上大王子辛吉的北院大軍,足有十餘萬精兵。在邊境線上與代宗朱堪直悍然開戰。最初戰爭中,韃靼軍占了絕對優勢,但由於庫裏思大汗年近六旬,年老體衰,有些指揮轄製不住幾位年富力強的兒子。王子們偷窺汗位彼此不和,與北方軍開戰途中也常常各自為政,造成了鐵桶般的韃靼鐵軍有了絲縫隙。而相反的是朱堪直率領的北方軍在被朝廷冊封為帝後,占了義理,君臣士氣大振,又能調動靠近北疆的關內兵馬糧草支援。漸漸地以弱抗強,扳回了局勢。

戰爭期間,明軍湧現出了一批極出色的將領。如本身嗜武能征貫戰的太子朱原顯;錦衣衛兼左軍鐵衛的衛指使揮崔憫,以及他的屬下劉春、薑折桂等人;還有沒有了城主投靠崔憫和太子的綠鬆城的王氏祖孫;善長用計謀的陝南布政使鳳景儀等人,都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功勞。他們率領精兵,與代宗的北方軍配合著在前線殲敵。經過了兩年戰爭,居然把韃靼人逼退了邊境線,還逼近了韃靼國南部的最大城池“後金都”。

雙方軍隊在“後金都”前對壘,麵臨著一場大決戰。

號稱韃靼刺爾國的“雄鷹大汗”老矣,北疆的代宗父子卻如新生的猛虎,顯示了逐鹿天下的霸主雄姿。最後韃靼國的文官們萌生了退意,派使節來與明軍談判。

代宗朱堪直已經親臨了“後金都”外的前線。他登上大明軍營裏臨時搭建起的箭台,舉目四望,隻見四麵都是荒涼草原,二十萬的敵我軍隊如山如海的鋪滿了大地。似乎兩國的全部精銳力量都聚彙在此了。天地間一片蒼涼,他瞪視著遙遠的荒原城池久久地沉默著,深刻得感受著數十萬人馬的性命和那背後千萬計的大明子民的重擔。代宗是個身姿魁梧麵目崢嶸的中年人,全身洋溢著一股昂揚硬朗的鐵血皇帝的浩然威勢。冷聲問旁邊的文官武將:“韃靼國派人來要求停戰,以原先的鐵索關邊界為線,我與韃靼各占北南。二十年內他們不入侵大明疆域。諸臣有何見解?”

群臣們肅立兩旁,人人慎重。以許規、鳳景儀為首的北疆群臣讚同停戰。京城的董太後與新內閣也發來了文書,要求皇上以趕走韃靼人為主,莫追窮寇,勿與蒙古人魚死網破。浪費了目前平分秋色的大好局麵。萬一朱堪直在最後大決戰打敗了,後方積貧積弱的大明朝又要完了。

而太子朱原顯等武將卻要求繼續進攻。堅要鏟惡鋤奸,趁機打垮韃靼人的精兵和國力。一向不多話的錦衣衛指揮使崔憫也站在了太子一邊,支持繼續開戰。

雙方意見相反,代宗朱堪直深思後一語定江山。

“繼續一戰!打垮敵國。為我兒打下個百年安定的基業。務必使韃靼國再不敢入侵大明土地。你也要好好對得起這個錦繡江山。”代宗明顯不願意為幼子朱原顯登基時,還留下一個二十年後反撲的敵國大患。代宗積威甚重,他做了決策無人反對,人們齊聲稱是。他麵含深意,拍拍太子的肩,大跨步得走下了箭台。他很明白朱原顯和崔憫等人繼續開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