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之管見(3 / 3)

還有人依據毛澤東同誌說過“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麵的相互依賴和相互鬥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矛盾論》)和“矛盾著的對立麵又統一,又鬥爭,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提出了一個矛盾的鬥爭性與同一性“共同構成動因說”,來與矛盾的鬥爭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因的觀點相對立。在他們看來,毛澤東同誌的觀點是自相矛盾的。其實,毛澤東同誌的兩種說法是統一的,矛盾的鬥爭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說事物不論相對靜止或者顯著變動這兩種狀態的運動,“都是由事物內部包含的兩個矛盾著的因素互相鬥爭所引起的”,“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但是,矛盾著的對立麵之間的相互鬥爭,又總是離不開對立麵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鬥爭性即寓於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對立雙方相互鬥爭的根本條件,舍此無所謂對立麵之間的鬥爭,因此又可以說,“矛盾著的對立麵又統一,又鬥爭,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毛澤東同誌的這兩種說法之間並無矛盾。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列寧關於“發展是對立麵的‘鬥爭’”的論斷,是針對帝國主義、針對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說的,並非唯物辯證法的普遍原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就不適用了;在社會主義時期,發展的主要動因就在於矛盾的同一性。我們認為,這種觀點在理論上的要害,在於把矛盾的鬥爭性僅僅理解為政治概念中的鬥爭。列寧當初在斷言“發展是對立麵的‘鬥爭’”時,為了避免引起此等誤解,特意對“鬥爭”一詞加了引號,以示這是一個借用語。但是長期以來,卻常常被人忽略。其實,矛盾的鬥爭性是一個十分廣泛的哲學範疇,它指的是矛盾雙方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相互對立、相互否定、相互鬥爭的這樣一種性質。這種矛盾的鬥爭性,由於矛盾統一體性質的不同而表現為各種不同的具體形式。在社會生活中,在敵我之間表現為你死我活的敵我鬥爭,在利益根本衝突的對抗階級之間表現為激烈的階級搏鬥,在人民內部表現為說服教育、批評與自我批評乃至紀律製裁,在不同文藝形式、文藝流派之間表現為“百花齊放”,在不同學術主張之間表現為“百家爭鳴”。不同意見之間的爭論、討論,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艱苦學習,正確思想克服錯誤思想、先進思想克服落後守舊思想的鬥爭,人類征服自然界的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國民經濟的調整、整頓、改革、提高,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矛盾鬥爭性的表現。我國現階段社會仍然要通過矛盾的鬥爭來求得發展。當然,把階級鬥爭和敵我鬥爭當做推動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是錯誤的。由於社會主義製度已經基本建立,剝削階級和剝削製度基本消滅,實現“四個現代化”,向自然界開戰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等已經成為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主要動力和主要手段。因此,不能否定矛盾鬥爭性是事物發展的主要動因這一原理。過去一段時間一些人對歪風邪氣不敢鬥爭,批評與自我批評很難開展起來,應該說是與不敢堅持這一原理有些關係的。

三、矛盾的鬥爭性是絕對的,同一性是相對的,但是絕對與相對的區別也是相對的

矛盾的鬥爭性是絕對的,同一性是相對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一條基本原理,必須首先明確地肯定下來。人所共知,辯證法思想的偉大曆史功績,首先就在於衝破了長期以來統治人們頭腦的關於世界永恒不變的形而上學觀念的禁錮,確認了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是普遍的、永恒的、絕對的,而靜止、穩定、不變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確立這一觀念,可以說是辯證法的基本特征。與此相反,確認一切事物的靜止、穩定、不變是永恒的、絕對的,如果有運動、有發展、有變化,那也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則是形而上學的基本特征。絕對和相對,隻不過是一個事物的正反兩麵,是相比較而存在的。運動、發展、變化是永恒的、絕對的,也就肯定了不運動、不發展、不變化即靜止、穩定、不變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反之亦然。絕不能同時肯定兩者都是絕對的,或者兩者都是相對的。近現代科學以無數的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了辯證法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而形而上學的觀點則是站不住腳的。折中主義認為運動、發展、變化與靜止、穩定、不變一樣,都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彼此沒有區別。這種觀點,模糊了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界限,在理論上也是不能自圓其說的。

那麼,那種認為世界永恒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的理論立足點是什麼呢?就是抽象的、純粹的、絕對的同一性或統一性觀念。這種觀點認為,事物在自身之中是絕對同一的,差異、矛盾是非本質的。根據這一觀點,運動、發展、變化的內在動因便被排除了。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恰恰就是從破除這種抽象的、純粹的、絕對的同一性或統一性觀念開始,建立起自己的發展觀。他們指出,“脫離差別的單純知性的同一是虛妄不實的”,經驗“直接駁斥了說抽象同一本身是某種真事物的主張”,“隻是在數學――一種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學――中,才有抽象的同一性及其與差異的對立,而且甚至在這裏也在不斷地被揚棄”。他們認為,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差異、矛盾、對立和鬥爭。正是這些差異、矛盾、對立和鬥爭,推動著事物運動、發展、變化。事物運動、發展、變化的絕對性,正是由事物內部的差異、矛盾、對立和鬥爭的絕對性決定的。正如列寧所說,“相互排斥的對立麵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正如運動發展是絕對的一樣”。肯定了矛盾的鬥爭性是絕對的,也就肯定了它的反麵――矛盾的非鬥爭性,即矛盾的同一性、統一性是相對的。認為矛盾的鬥爭性是相對的、同一性是絕對的是錯誤的,認為兩者都既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也是錯誤的,它同樣模糊了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界限。毛澤東同誌在《矛盾論》等著作中斷言,“對立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而對立的互相排斥的鬥爭則是絕對的”,這是堅持了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必須予以充分肯定。不肯定這一點,就有可能滑到形而上學、相對主義和折中主義的泥坑裏去。這可以說是矛盾同一性與鬥爭性的相對、絕對的關係的第一個層次。在這個層次上,矛盾的鬥爭性與同一性的絕對、相對區別是非常確定的,容不得一星半點的懷疑。這是就矛盾的鬥爭性與同一性相比較而言的。超出了這個範圍來談鬥爭的絕對性和同一的相對性,都是不妥當的,沒有意義的。

超出了上述範圍,我們又必須看到,矛盾的鬥爭性與同一性的絕對、相對差別又是不確定的、相對的。正如列寧所說,“在(客觀的)辯證法中,相對和絕對的差別也是相對的。對於主觀主義和詭辯論說來,相對隻是相對的,是排斥絕對的”。這可以說是矛盾同一性與鬥爭性的相對、絕對關係的第二個層次。

如何理解這個層次呢?讓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矛盾的鬥爭性。我們說,矛盾的鬥爭性是永恒的、無條件的、絕對的,這是就它與矛盾的同一性相比較而言的。但是,它總是不能離開矛盾的同一性而單獨地存在。沒有矛盾的同一性,也就無所謂矛盾的鬥爭性。排斥任何統一性的絕對的鬥爭性是不存在的。在這個意義上,它又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是相對之中的絕對。矛盾的同一性就是它借以存在的條件性。這是一層意思。還有一層意思。矛盾的鬥爭性雖然是永恒的、無條件的、絕對的,但是,矛盾鬥爭性的具體形式、具體方法卻是暫時的、有條件的、相對的,正如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的具體形式是暫時的、相對的一樣。絕對的鬥爭性,總是通過相對的鬥爭形式來實現的。這也是相對之中的絕對。因此,就矛盾的鬥爭性本身而言,它也有相對性的一麵。

現在再讓我們來看矛盾的同一性。雖然,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相比較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但是,隻要矛盾存在,就一定會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沒有同一性的對立麵也是不存在的。事物的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事物矛盾有同一性同樣也是普遍的、絕對的。在這個意義上,它又是普遍的、絕對的。這還是相對之中有絕對。因此,就矛盾同一性本身而言,它也有絕對性的一麵,即具體的同一性之中所包含的抽象的同一性。否定第一個層次,或者看不到第二個層次,都可能會導致形而上學、絕對主義。

毛澤東同誌在《矛盾論》中明確指出,“鬥爭性即寓於同一性之中”、“矛盾和鬥爭是普遍的、絕對的,但是解決矛盾的方法,即鬥爭的形式,則因矛盾的性質不同而不相同”,並且專門寫了一節強調指出,“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爭的一切形式”,階級的對抗,這隻是“矛盾鬥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他還引用列寧的話說,“在社會主義下,對抗將會消失,矛盾仍將存在”。毛澤東同誌還指出,“在同一性中存在著鬥爭性。拿列寧的話來說,叫做‘在相對的東西裏麵有著絕對的東西’”。可見,毛澤東同誌在《矛盾論》中是注意到這個第二個層次,全麵地繼承並且創造性地發揮了列寧的思想的。指責毛澤東同誌的矛盾學說“隻講鬥爭絕對,同一相對”,是沒有根據的。近20多年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我們確實曾經把矛盾的鬥爭性作了脫離同一性的絕對化的理解,也確實曾經把鬥爭性的某些具體形式,例如階級鬥爭以及階級鬥爭的特定形式――大規模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鬥爭加以絕對化,結果,導致了階級鬥爭嚴重擴大化。但是,這不能歸罪於毛澤東同誌的光輝哲學著作《矛盾論》,恰恰相反,這正是由於我們違背了毛澤東同誌的哲學思想,特別是違背了《矛盾論》中的哲學思想所致。曆史的經驗教訓是一定要深入地總結的。但是,這種總結,必須沿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軌道科學地、實事求是地進行。任何輕浮急躁的作風都可能帶來危害。像《矛盾論》這樣曾經指引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在中國人民中乃至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如此巨大影響的光輝著作,是不容輕易否定的,而且也是否定不了的。讓我們永遠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原文發表於陝西《人文雜誌》198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