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情係家國 譽滿春秋(1 / 2)

——訪香港恒通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施子清太平紳士

封麵故事

作者:何成保 汪建華

施子清先生是一位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在商場大展宏圖,對祖國、家鄉的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先後設立多項教育基金,捐資達數千萬元。還先後應聘擔任華僑大學董事和客座教授、廈門大學中文係兼職教授、福建中醫學院客座教授、集美大學常務校董等職務。在擔任全國第八屆、第九屆政協委員期間,盡心盡職,多次呈交提案,表達意見,充分展示出對香港、家鄉、祖國的一片赤子情懷。施先生育有四個兒子,皆熱心奉獻,施氏“一門五父子,全家皆政協”,傳為美談。

【施子清先生,香港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政協常委、香港特區太平紳士、特區推委、香港人大選舉會議成員、香港一國兩製研究中心理事;香港籃球總會會長、亞洲農業基金會會董、香港福建書法研究會會長、香港恒通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國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以及兼任海內外數十個社團的會長、名譽會長、永遠名譽會長等重要的職務】

一門五父子,全家皆政協

施先生1939年生於福建省晉江市一個華僑家庭。施先生育有四個兒子,在孩子們年幼時就嚴加教育,傳授儒家忠孝仁義,使其秉承庭訓。並先後把兒子們送到國外深造,“師夷長技以自強”。如今,四子都已學成歸國,投入集團的經營與管理,全麵接班,成為集團獨當一麵的棟梁。他們不但繼承了父親的克勤克儉,還和父親一樣愛鄉愛國。親慈子孝,薪火相傳。和父親一樣,兒子們也先後投入到參政議政之列:大兒子施榮怡現為江蘇省政協委員,二兒子施榮懷為北京市政協委員,三兒子施榮恒為福建省政協委員,小兒子為貴州省政協委員。加上全國政協委員的父親,施氏“一門五父子,全家皆政協”。對此,施先生謙遜地表示:“他們還年輕,作為政協委員,還需要學習,需要磨練。當然,他們受的教育比我多,又比我能幹,在政協的培養和教導下,成長起來是很快的。有朝一日成為全國政協委員,才算真正接班了。”兒子們表示:“我們能有今天,得感謝父親的教育,得感謝國家對我們的栽培與提攜,希望有一天也像父親一樣當上全國政協委員。做政協委員,我們不圖名,不圖利,隻想多做點事情;身為炎黃子孫,我們隻想最大程度的為祖國做貢獻。這是我們一貫的理念!”

功成名就 回饋社會

1957年,19歲的施子清先生離開故鄉隻身前往香港,開始了求學、教學和創業生涯。揮別鄉梓的他有著和青年李白一樣的情懷,不同的是到香港後他又係統學習了幾年。他先後就讀於香港聯合書院和香港菁華中醫學院,並獲得了學士學位和中醫全科文憑。施子清先生這段時間的生活是相當清苦和孤寂的,其中摻雜著對故鄉和母親的懷戀。

1959年,施子清先生創辦了香港集美華僑學校,任校長。這一年,他21歲!施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傳承文明,開拓創新”,教育方針是“愛國、愛鄉、愛港”。創校辦學,這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善事。陳忠實先生在《白鹿原》中藉朱先生之口說:“興辦學堂才是大善事,是功德無量的大善事!往後的世事要靠那些還在吃奶、學步的穿爛襠褲的娃娃,教他們識字念書曉以禮義,說不定那裏頭就有治國安邦的棟梁之材呢!”“教育從娃娃抓起!”20年後,祖國大陸把“科教興國”定為國策,許多和施先生一樣的有識之士在內地重複著施先生的工作,全民掀起教育浪潮,為實現中華民族的複興而奮鬥。

施先生長期對教育事業給予大力支持。1987年在家鄉晉江捐資設立了“施子清教育基金”;1994年捐贈福建長汀一中科學樓一座;1995年捐贈華僑大學“敬萱堂”教學大樓;1997年捐資成立“施子清家族——廈門大學中青年教師教育基金”;1999年捐資成立“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以及讚助其它幼兒教育、希望工程;2002年又捐資教育基金予南京大學。施子清先生又是一位社會活動家,他在商場大展宏圖,對祖國家鄉的教育事業更中情有獨鍾。1987年,他在故鄉晉江捐資283萬港元設立“施子清教育基金會”,獎勵清貧教師、優秀學生和出國深造人員;1994年捐贈百萬建福建長汀一中科學樓一座;1995年捐贈300萬建華僑大學一座教學大樓“敬萱堂”,樓高5層,有39間不同功能的教室;1997年又捐贈100萬作為“廈門大學青年教師教育基金會”,1999年又以“施子清教育基金會”名義捐贈100萬給北京大學,作為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上的師生優秀論文的現金獎勵。另外又捐資320萬元為家鄉建立了一座“晉南醫院”以及其它“希望工程”等等,總額超過千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