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主權之爭及其解決途徑(1 / 3)

王秀英

2007年8月2日,俄羅斯科考隊員乘“和平1號”深海潛水器從北極極點下潛至4261米深的北冰洋洋底,並把一麵鈦合金製造的俄羅斯國旗插在了海床上,以此宣示俄羅斯對北冰洋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的擁有權。此舉一出,立即在北極周邊國家引起了強烈反響。8月6日,美國派遣“希利”號重型破冰船駛往北冰洋開展北極科考活動,並宣布組建“北極艦隊”。隨後,加拿大、丹麥等國科考隊也開赴北極,加入了北極“爭奪戰”。北極地區一時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俄、美、加、丹等國對北極主權的爭奪正愈演愈烈,互不相讓,誌在必得。大國緣何瞄準北極?其在北極的利益訴求能否實現?在現行國際法框架內,彼此之間的爭端應如何解決?本文重點對這幾個方麵的問題作一探討。

一、大國爭奪北極的原因

人們通常所說的北極並不僅僅限於北極點,而是指北緯66°33'(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也叫做北極地區。北極地區包括極區北冰洋、邊緣陸地海岸帶及島嶼、北極苔原和最外側的泰加林帶。如果以北極圈作為北極的邊界,北極地區的總麵積是2100萬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部分占800萬平方公裏。美國、俄羅斯、加拿大和丹麥爭先恐後瞄準北極,原因是多方麵的。

第一,北極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各國對北極地區的爭奪之所以如此激烈,主要是看上了尚未開發的豐沛資源。據地質學家估計,北極蘊藏的煤炭資源占世界全部儲量的9%;全球25%未勘探的石油和占世界儲量45%的天然氣深藏在冰雪覆蓋的北冰洋海底,這裏被譽為“地球盡頭的中東”。而據俄羅斯估計,俄西伯利亞北部有10多億立方米的可采天然氣。它所主張的區域中蘊藏著至少100億噸石油和天然氣。美國方麵,僅1978年發現的普魯度灣油田,就有90多億桶可采原油和7000億立方米天然氣。另外,這裏還蘊藏著金剛石、錫、錳、金、鎳、鉛和白金等多種礦藏,從而使得北冰洋可能成為一個巨大的“海底聚寶盆”。據俄能源部門顯示,僅在俄領海範圍內的北冰洋地區,其蘊藏的礦物價值就高達2萬億美元。加拿大已在北極圈內開采鑽石,不久產量將達到世界的10%以上。北極還有豐富的漁業資源。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北極的漁業資源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產自冷水海域的魚類在國際市場上非常暢銷,而越發先進的破冰技術,使這種冷海魚的捕撈成為可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能源儲備是重要的戰略儲備。石油能源在當今世界經濟中幾乎有呼風喚雨的作用,俄羅斯國力的複興,敢與美國叫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拜豐富石油資源之賜。西方國家媒體分析,俄聲稱擁有北極主權的真實目的,是想長期地保持它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可見,如果說哪些國家想把北極資源作為自己的“戰略儲備”,那將是十分明智的舉措。因為目前條件下,開發北極資源經濟上尚不太合算,那麼,隻要能爭取到對北極擁有主權,把它的資源儲存著先不開發,作為戰略儲備,這有利於自己保持未來的戰略優勢。

第二,穿越北冰洋的航道將成為國際航行要道。北極最為人知的是加拿大北部的“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它全年大部分時間為冰所封,隻在夏季一段時間可勉強通航。在俄羅斯北部的“東北航道”(Northeast Passage)則完全封凍,即使是夏季也不能通行。不過,隨著北冰洋海冰消融,預計二三十年後,“西北航道”每年將有幾個月的時間可以通航,而“東北航道”也可在夏季通航。這樣,穿過北冰洋的“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將成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軸心航線”,成為北美洲、北歐地區和東北亞國家之間最快捷的通道。屆時,經“西北航道”從北美西海岸到亞洲,將比走巴拿馬運河縮短6500公裏航程,而歐洲通到亞洲的海運路程減少將近一半。例如,從倫敦通向東京的整個航程將由現在的2.8萬公裏縮短為1.64萬公裏。從華盛頓到莫斯科的北冰洋航線僅6750公裏,比經過歐洲的航線近1000多公裏。觀察人士曾指出:“伴隨北極地區冰層的融化,在這裏航行越來越方便,它的重要性將超過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成為連接世界主要大洲的重要航線。”

第三,北極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北極溝通了亞、歐和北美三塊大陸,是世界軍事舞台的“製高點”。在戰略利益方麵,世界上主要大國和軍事強國都在北半球,北極圈與這些國家有著相同的最短距離,因而這裏便成了地球上最安全、最理想的水下彈道導彈發射陣地。北極具備隱藏核潛艇的天然條件:核潛艇一旦鑽入厚達數米的大冰蓋之下,可完全逃過包括最先進監視衛星在內的所有傳感器的跟蹤和監視。躲在冰層底下待命的核潛艇,還可躲避不能破冰的水麵艦艇的襲擊。

對於美國、俄羅斯這兩個軍事大國而言,北極對它們有著異乎尋常的戰略地位。由於美、俄兩國在北極附近地區都建有重要的軍事設施,並部署了戰略導彈,同時俄羅斯的戰略核力量也主要集中在北冰洋附近,因此隻要其中一方控製了北極地區,那麼將直接對對方形成戰略威脅。美國智囊機構成員喬布夫曾說過:“這片冰封的海洋距美國本土實在是太近了,破冰而出的潛射彈道導彈不用10分鍾就可打到美國腹地。”可以說,控製了該地區就能夠對大國進行有效地“瞰製”。北極地區不僅美俄重視,一些後起的“大國”也是看中了北極的“瞰製”作用而將北極地區視為兵家必爭之地。這些國家以軍事上在北極地區據有一席之地為“王牌”要挾有關國家,在國際上為己爭得更多的利益。

第四,北極地區是世界各國未來重要的科研場所。在科學研究方麵,麵積達500萬至600萬平方公裏的北冰洋北極區域是世界科學界尚未研究的空白區域。北極是研究全球環境變化的重點區域之一,北極同南極、青藏高原(最高極)一樣是反映全球環境變化最靈敏的區域。

第五,法律製度缺失為大國爭奪北極埋下了伏筆。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一部法律明確規定北極地區的法律地位問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雖然規定北極及其附近地區不屬於任何國家,但也規定海洋大陸架自然延伸如果超過200海裏,經濟專屬區就可適度延伸,從而給一些國家造成了可乘之機。

二、各國對北極的主權要求缺乏依據

(一)有關國家對北極的主權要求

俄羅斯插旗事件引發了新一輪的大國在北極的圈地運動。事實上,北極周邊國家從上個世紀開始就紛紛采取行動,對北極提出了主權要求。

俄羅斯是北冰洋周邊國家中海岸線最長的國家,而位於北冰洋沿岸的西伯利亞大陸架則是地球上麵積最大的大陸架,其離岸最遠處達到近700公裏。在蘇聯時期,俄羅斯就提出了所謂的扇形區理論。依此理論,俄羅斯宣稱對以極點為頂點,以其鄰接北極的陸地邊界為底邊,以連接極點與其領土東西兩端的線為扇形的兩條邊所組成的扇形區域擁有主權。但這一主張遭到了美國、瑞典和遠離極地國家的反對。近年來,俄羅斯又提出,通過北極點、縱貫北冰洋底的羅蒙諾索夫海嶺(Lomonosov Ridge)(此海嶺為蘇聯科學家1948年所發現,並以俄羅斯18世紀著名科學家米哈伊爾·羅蒙諾索夫的姓氏命名為“羅蒙諾索夫海嶺”)是西伯利亞北部地區大陸向北的自然延伸,屬於俄羅斯的大陸架。2001年,俄羅斯向聯合國外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出了擴大其現有北部大陸架麵積的要求,但因證明資料不足,其申請被退回。8月2日的北極插旗行動,俄羅斯聲稱意在尋找科學證據,以期重新獲得因1997年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而失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