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韓國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泡菜整容大長今,兵役鳥叔思密達……
對於這個鄰居,中國人有太多想要吐槽的內容,一些是源於差異,一些是源於誤會。無論是差異還是誤會,已經成為一個問題。
那麼我們回到問題之初,來看看這個獨特而真實的韓國。
如果有韓國人對你說“你很像韓國人”,你會作何反應?
是會立刻露出一絲不自然的吃驚,還是將這句話當做一種常規表達而不放在心上,亦或在事後突然有所思,搜腸刮肚調動所有回憶,甚至從修辭學到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諸多方麵進行一番論證,隻為多少弄明白一點這究竟意味著什麼?
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句表示誇獎的話。當然,這句話對於“民族意識較敏感”的外國人,尤其是它容易被傷害感情的鄰居中國人而言,可能會產生“被冒犯”的感覺。畢竟,“你很像韓國人”這句話裏,包含著強烈的韓國人的主體意識和國家自豪。
了解半島曆史、朝鮮民族的人會知道,這種主體自豪感的產生是多麼令人吃驚的一個異數。不必說1948年以前的殖民地時代,即使是到了1988年,韓國在創造了“漢江奇跡”、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後,韓國人都不大有底氣這麼說。
21世紀最初的幾年是個分水嶺。經濟上,韓國以不足10萬平方公裏的國土成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政治上,經過兩次政黨輪替,韓國確立了儒家文化圈最全麵、穩定的民主憲政體製;外交上,韓國第一次提出要做“均衡者”,要在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繁榮進程中發揮均衡者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50多年中,能最終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國家不超過十個,韓國是其中之一。那是自稱擁有5000年曆史的韓國最精彩的時刻,這樣的韓國怎麼會不讓韓國人心潮澎湃!
韓國國民性因此重塑也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而作為鄰居的中國,感情有些複雜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中國人和韓國人很像嗎?
這個問題要是僅基於人種與文化的概念,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在韓國呆得長一點,或者多去幾回,走過的地方足夠多、接觸的人到一定數量,很多中國人就會對這個問題有另一番的思考。
位於首爾市廳附近的Lotte百貨是比較上檔次的購物中心,近些年漸漸成為國人在韓旅遊新地標。去那裏購物的中國遊客多是中產以上,單以錢包來衡量,和首爾市民大致在一個水平線。在Lotte,中國人紮堆於兩個區——免稅區和折扣區。因為折扣區的韓國人也總是很多,所以觀察兩者之間的差別就成為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區分男性和中老年女性大多隻需要一眼。以男性為例,幾乎很少對自己的外貌做太多修飾,很少穿西裝,即使穿了西裝但衣服上總是布滿了褶,另外,一身名牌的休閑打扮中總是會多出一件正裝西褲或皮鞋的多為中國人。反之,大多數為韓國人,如果使用香水,則十有八九為韓國人。
最難區分的是夏天的年輕女性,這得虧中國年輕人對時尚的追求大大超過了錢包膨脹的速度。但規律仍比較明顯:韓國女孩妝化得更加用心;中國女孩較少套裝,如果恰好也是套裝,那麼上衣下擺長、裙子短的為韓國人,如果碰上喜歡韓版服裝的中國人,那不妨再看一下衣服上的褶;另外,假如都是休閑的清涼裝扮,香水味稍濃、腿較粗、皮膚較好膚色較黑多為韓國人。買東西一路挑過去的,幾乎可以肯定是中國人。
至於在東大門和南大門一帶的商業區——這是中國遊客在韓國的傳統聚集地,在人群中要找到中國人就變得更加容易了。
事實上,在Lotte區分中國人和韓國人,依據的是兩國享受富裕的時間差,兩國國民在現代生活理念上的差異,而在南大門東大門一帶,依據的還是錢包。畢竟,2012年韓國人均國民收入2.3萬美元,而中國人僅5000多。上述差異,可歸入社會發展程度的差別。這一點在幾乎所有領域都適用。說白了,就是韓國社會已經到了追求“精致”的層次,而中國在高速增長三十年後,則處於超越“有無”的最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