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寄語
卷首語
作者:劉誌成
雲南散文家李光彪,多年一直紮根楚雄,樸實而厚重地將彝族風、將彝人情納進了他的創作之源。李光彪的描寫直白但不淺白,樸素而不寒磣: “鱔魚般蠕動的舌苔驅使我隨手拿起碗,迫不及待牛吃水似的‘咕咚、咕咚’喝了一碗米湯。而正是那碗乳汁般的米湯,從腸胃的每一個角落滲透進我心靈深處,慢慢泡發開了我幹枯的記憶。”(《帶傷痕的米湯》)本期推出的李光彪鄉土散文特輯,是最樸素的彝族風情的詮釋。
本期同時推出廣西作家梁曉陽散文特輯。梁曉陽並不是新疆人,但因為一個伊犁的女孩子到南方上大學,彼此認識進而相愛和結合,於是,他從遙遠的南方來到吉爾尕朗河岸,艱苦而幸福地建起了自己的新家。他以一個外地人的眼光審視,剖析,他以本土人的心態,與少數民族兄弟喝酒吃肉,唱歌跳舞,騎馬摔跤,肝膽相照。他闡釋哈薩克族民歌《月夜》:“這樣的意境唯美憂傷,月光照在吉爾尕朗河上,照在河邊的草場上,夜牧的馬群悠閑諦聽著潺潺流水,似乎有些溫飽滿足。草原上的雨說來就來,伴隨著電閃雷鳴,把遠方的牧羊犬也驚嚇著了,以為是天狗下凡,雨水說走就走,很快河麵風平浪靜,連雨滴從河邊的樹上滾落下來也清晰可聞,如此雨水充沛,卻又荒涼遙遠的牧區,內心既喜歡它,卻又有一份寂寞孤單……”他諦聽維吾爾族民歌《黑眼睛》,感歎“這歌唱的是維吾爾人對愛情的無比向往與忠誠,這個多情的人,一生為了一雙黑眼睛,一輩子記著一雙黑眼睛,這樣的愛情首先是忠貞的,然後又是美妙的”。他“聽出這個民族對人生的積極態度”,“體味到了一種積極堅韌的人生理念”。他的長篇散文《庫爾德寧歲月》,真實地記錄了他在伊犁草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