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是對我影響最大的書,沒有之一。

我是個從小就喜歡讀書的人,不過一直都停留在小說的層麵,小學的時候基本讀遍了有名一點兒明清古白話小說,初中開始沉迷武俠,三年的時間把金庸古龍梁羽生的作品一一拿下。

到了高中,一次機緣巧合讓我開始讀《漢書》。從此,整個人生和觀念都為之改變了。

那個時候花了50塊錢買下的《漢書》,雖說也是下了血本,但當時真的以為這種古老的書籍我最多隻會翻一翻,然後就擱到一邊擺個樣子。

誰料想,這一翻竟一直翻到了現在。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癡迷於曆史,癡迷於古典的著作。錢穆先生說文科做學問要講究“通”,一通則百通。我當然不敢說自己通了什麼,但《漢書》讀得多了之後它真的給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再讀其他史書的時候突然感覺輕鬆有趣了許多。

來清華之後上了經管學院,慢慢的沒有了當年那種對曆史和古文的執著,因為在這裏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想做的事情實在太多,每天都弄的忙忙碌碌的,不知所以。可幾年下來我回過頭一想,不對,那些都不是我想要的。

我開始放下包袱追逐夢想,不是專業出身沒有關係,有其他方麵的壓力也沒有關係,人總要趁著年輕做一點兒自己想做的事情。

於是就有了這本《漢興八十年》。

能讓我的第一本書寫和《漢書》相關的東西實在是太完美了。雖然後來隨著知識的豐富我明白了很多《漢書》的缺點,明白了它比《史記》差的地方,但在我心中,《漢書》還是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因為是它替我打開了那扇窗。

《漢興八十年》最初的緣起是大四的時候閑來無聊,我寫了個《劉氏血親》在人人網上連載,用短短3萬字把西漢皇族劉氏整個兩百年的故事梗概講了講。

後來過了有一年的時間,無意中看到“清華大學學生原創作品出版計劃第二期”開始征稿的消息,就又進行了一番修改。在《劉氏血親》的基礎之上,認真的重新寫了一遍西漢的故事,投稿的時候隻寫到漢景帝的部分,但已經有17萬字,幾乎已經是全新的內容了,原來類似《史記》中世家的描寫模式也改成了普通的故事敘述的方式,名字變為《大漢江山》。

這樣折騰出來的書稿最後能入選著實讓我有些驚喜,入選之後我愈發認真起來,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改稿。

經過一個假期的修改,現在定稿字數已經達到了28萬字,名字變為《漢興八十年》,敘述的形式也變成了類似《資治通鑒》式的編年體。

從《劉氏血親》到《大漢江山》再到《漢興八十年》,從3萬字到17萬再到28萬,從世家到敘事再到編年,每一次變化都是天翻地覆的,著實不易,這一路的艱辛,難以名狀。

因為全文采用編年的敘事方式,優點在於故事的邏輯和時間脈絡比較清晰,缺點在於對人物性格的凸顯和事件本質的揭露可能不夠。在寫作過程中我也著重關注了人物的性格,不過可能限於水平,還是有很多紕漏和不周的地方,還望大家海涵。

“right”軒轅之秋

“right”2012年11月2日於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