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是射箭世家出身,非常善於射箭,這點毋庸置疑。不過也正因為李廣太過依賴自己射箭的功夫,所以經常因此戰敗,他總想把敵人放的近一些,然後可以更好的射殺他們。
用現在的話來說,李廣身上其實有著很重的個人英雄主義,為了表現自己常常犯下錯誤害了大家,公孫賀的父親公孫昆邪就說他“才氣天下無雙”,但“自負其能”。
李廣一生不是沒有受過重用,他曆任七郡太守,還當過郎中令和衛尉等九卿高官,負責皇宮戍衛和皇上的安全,如果這還不算重用,那麼整個漢朝就沒幾個人受重用了。
可李廣一輩子沒有封成侯也是事實,其中的原因絕對不是他說的自己曾經殺了投降的士兵,所以老天懲罰他。李廣沒有封侯的悲哀其實是因為漢朝特殊的功勳體係,還有漢武帝為了整體大局而經常犧牲他。
漢朝的戰功體係簡單粗暴,也很客觀,他們不會看你打贏的仗有多少戰略意義,不會看你完成了多麼高難度的任務,所有評判功勞的標準就是一個:拿你殺敵的人數減去你損失的人數,數字越大功勞越大,數字如果為負你就有罪。
這種功績的計算方法顯然是不公平的,趁勝追擊時殺敵一千和防守重要陣地麵臨地方主力猛攻時殺敵一千顯然價值是不一樣的,這樣的體係意味能不能封侯往往不取決於你本事多大,而取決於你是否可以分到一個可以多殺敵的“美差”。
李廣恰恰就一輩子沒有分到這樣的“美差”,因為他飛將軍的名氣太大了,也是受這聲名所累,加上有衛青在他又一直當不了主帥,所以打了一輩子的給主力部隊策應、吸引敵方火力、救援危難的防守地等等吃力不討好的仗。
其實李廣在漢匈戰鬥中非常關鍵,他經常受到幾倍於己的匈奴大軍圍攻而沒有被擊潰,可是這樣的情況他顯然也不可能多殺多少匈奴,死板的漢朝封侯體係就是不給他封侯。
每次戰役下來,所有的風光都被衛青搶去了,衛青殺敵無數封侯拜將,甚至是衛青的部下也有十幾個封侯的,這其中就有李廣的弟弟李蔡,搭上了衛青的順風車撈了一手也得以封侯,反而本事更大的李廣因為一直打策應就是封不了侯,這點鬱悶也是李廣最後自殺的直接誘因。
第十節 龍城大捷
元光六年這次出征,因為是漢軍第一次,所以也沒說什麼主力和策應。衛青李廣公孫賀公孫敖四人完全一樣,一樣的兵種配置,一樣的兵力,一樣的任務,可是一打起來,李廣不知不覺就成了吸引匈奴火力的那一支。
匈奴人一看漢朝主動四路出擊,肯定要打聽誰是主帥啊。公孫敖衛青是第一次出征,公孫賀之前也沒什麼名氣,隻有李廣是威震匈奴的“飛將軍”,他們當然把所有目光都盯在了李廣身上,用所有主力集中火力攻打李廣這一路,而對其他三路都隻是派小股部隊騷擾。
這樣一來,李廣慘了,被匈奴大軍團團圍住,最後拚到全軍覆沒,沒有一個士兵活下來,而自己也被匈奴人活捉。匈奴人敬佩李廣的威名,軍臣單於就像長阪坡上曹操一定要活捉趙雲一樣,下了一個必須活捉李廣的軍令,他想親眼看看天下聞名的飛將軍。
可就是這樣一個命令,最終讓李廣逃了出來,飛將軍哪能這麼容易就被人乖乖抓走。此時的李廣雖然已經五十多歲,但身手還是非常矯健,匈奴人把受傷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一個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裏。李廣一開始裝死,走了十幾裏地,他斜眼看到自己旁邊有個匈奴少年騎了一匹好馬,就突然縱身一躍,跳上那個少年的馬,把少年推了下去,策馬揚鞭往回跑。一開始匈奴幾百騎兵就在後麵緊追不舍,那少年的馬上有弓箭,李廣就一邊跑一邊往回射,他的箭術天下無雙,一箭射出去必定要死一個人,所以這些騎兵漸漸的也就不敢再追,最終讓他逃了回去。
李廣一路全軍覆沒,公孫敖和公孫賀的兩路也都沒有占到便宜。
公孫賀出了長城之後一直沒有見到匈奴人,走著走著自己就害怕起來,打慣了防守戰的他還是不習慣這種新的方式,怕走的太深被匈奴全殲,於是又乖乖的退了回來。漢武帝不敢用老將也是對的,越是經常與匈奴交戰的老將越會有這種膽怯,反而不如沒有戰鬥經驗的年輕人敢拚敢打。
公孫敖倒是遇到匈奴了,雖然對麵沒有圍攻李廣的部隊戰鬥力強,但也不差,激戰一場損失了七千人,也撤了回來。
漢武帝四路兵馬出擊,一路被全殲,一路被殺掉七千人,一路沒有遇到匈奴自己跑回來,眼看一場比“馬邑之謀”還要大的恥辱就要降臨,衛青卻給了他驚喜。
和公孫賀一樣,衛青出塞後沒有遇到匈奴人,但他沒有畏畏縮縮,急於立功的他全速開進匈奴腹地,最終深入到匈奴人的聖地龍城。
之前提過,匈奴人土地廣闊,部落分布極為分散,每年他們要進行兩次集會定下一年所有大事,一次是小會於單於王庭,另一次就是大會於龍城。龍城是匈奴人埋葬祖先的地方,也是大會時祭天的地方,其地位就像耶路撒冷之於伊斯蘭教,絕對不允許一般人隨便冒犯。
而衛青就這樣在匈奴人的眼皮子低下大模大樣的打到了龍城,把龍城留守的幾百個人殺了個幹淨,等到匈奴大軍得知這一消息開始回救的時候,衛青早已揚長而去。
匈奴人之所以會吃這麼大一個虧,一方麵是因為沒有想到衛青這樣一個靠裙帶關係起來的皇帝小舅子會有這種膽量和決心帶著大軍深入匈奴腹地,另一方麵也是低估了漢武帝培養出來的漢軍新型騎兵的機動力。
從長城快速殺到龍城然後快速撤離,這種移動速度是漢朝之前的軍隊絕對沒有的,衛青是漢軍第一個真正的騎兵兵團將領,他能夠把騎兵速度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甚至不比匈奴人差。
當然,後來的霍去病比衛青還要快,膽子比衛青還大,所以更加讓匈奴人受不了。
漢武帝的這次出擊雖然最終三路失敗一路成功,但考慮到衛青、龍城以及此次勝利的意義,一般還是稱這次出擊為“龍城大捷”。
這是漢武帝一生對匈奴十五次主動出擊的第一次,雖然論解除匈奴威脅的意義比不上衛青收複河朔,論擴大疆土的意義比不上霍去病攻破河西,論殺敵人數比不上衛青擊破右賢王、霍去病受降白羊、樓煩王,論出兵人數更比不上漠北大戰,但它是無與倫比的第一戰,也是中原政權繼秦將蒙恬之後八十年來對匈奴的第一勝,非同小可。
這一戰捧紅了衛青,也給了漢武帝信心繼續傾全國之力與匈奴開戰,之後他連續給匈奴打擊,直到十幾年後衛青和霍去病各帶五萬騎兵還有五十萬步兵保障供給,越過漠北和匈奴最後進行大決戰為止。曾經無比強大、橫行無忌的匈奴人最終還是被漢朝徹底打衰落了,後來分為南北兩支,東漢的時候北匈奴被竇憲趕得無影無蹤西遷到歐洲,而南匈奴也開始依附中原,王族們紛紛改姓為劉。
西晉時期,雖然匈奴的後人劉聰發動永嘉之變,殺晉朝的皇帝建立了匈奴政權,但是他所帶來的五胡亂華造成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最終讓匈奴這個民族徹底消失,融入了其他各民族的血液中。
“龍城大捷”後衛青自然是高升,其他三位將軍也沒有多罰,公孫敖和李廣雖然都因為損失軍隊過多而被判了死罪,但漢武帝也不想真殺他們,讓他們交錢贖了死罪,成為平民。
漢朝的死罪隻要不是上一級長官執意要殺你,一般都是可以拿錢來贖的,這是官方所允許,也不是徇私枉法。漢朝爵位有三十級,可以用錢買,買三十級爵的錢就可以買一條命,不過由於實在太貴,所以一般人哪怕是官員都絕對買不起的。隻有那種高官或者經常打仗有不少獎金的將軍才能贖的起自己的命。
另外在漢代,將軍被貶為平民也不是什麼大事,皇帝隻要還記得你,一遇到點兒什麼事就還會想起你,馬上讓你官複原職。李廣和公孫敖都是多次被貶為庶民,然後又重新啟用的。
李廣閑居之後經常和灌英的孫子灌強在藍田南山打獵。漢武帝在上林苑打獵,所以當時其他的大臣閑居之後都經常到藍田南山隱居打獵,一方麵悠閑一方麵也離長安不遠,方便隨時回去複職。
李廣有一回跟別人在鄉間飲酒,回來時路過霸陵亭。漢代晚上會有宵禁,就是晚上過了一個點之後,所有的城門都關閉,不許通行,隻有白天雞叫後才可以開門。這個習俗戰國時期就有,齊國孟嚐君“雞鳴狗盜”典故中,那個學雞叫的門客就是用雞叫騙守關的人早點兒開門讓人通行,才讓孟嚐君逃出秦國的。
此時已經夜間宵禁,霸陵亭尉喝醉了酒,就大聲嗬斥李廣不讓通行。李廣的隨騎說:“這是前任的李將軍。”那個亭尉就說:“就是現任將軍也不能夜間通過,何況是前任將軍!”就扣留了李廣等人,留宿霸陵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