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嬰是個尚儒的人,但也學過很多黃老學說,書本上的知識告訴他要懂得韜光養晦來保全自己,從他的經曆上看很多時候他也確實在這麼做,可是他骨子裏那些棱角就是磨不平,導致他每每在關鍵時刻耍性子。當初七國之亂的時候景帝想啟用他,他就耍脾氣不出山,還躲在山中,最後竇太後親自來找他才肯出任將軍;景帝廢太子的時候,作為太子太傅的他又一怒之下開始隱居,經人苦勸才再度任職;後來武帝時期竇嬰又不忍田蚡的欺辱奮然和當時勢大滔天的王家田家做對,最後鬧得家破人亡。
《史記》中司馬遷對竇嬰的評價很簡練“任俠自喜”,非常到位。竇嬰雖然才能不錯,但自視過高,性格也較隨意,其實不是一個非常適合當官的人,可他偏偏是竇家最有才的人,時代賦予了他很多重任,算是一步步逼得他走到了那步,在這一過程中他也極力克製自己任俠的性格,怎奈效果欠佳。
衛綰是武帝的老師,也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七國之亂”的時候當過將軍打過仗,後來也做過北軍中尉這樣的武職。雖然一直是武官,可衛綰卻是個正兒八經的學儒家出身的儒門中人,學問不錯,所以後來景帝選他為太子太傅,做劉徹的老師,之後進一步升遷為丞相。
學生總是信任自己的老師,皇帝也不例外,尤其是那些還沒有成年的年輕的皇帝,縱然雄才大略如漢武帝,在他即位之初也是非常依賴衛綰的,而衛綰也在盡他所能保護自己的學生走的更遠。
其實提到衛綰這個人,他的才能也許還不是景帝選擇他的最大原因,衛綰最為出色的是政治智慧,甚至可以說在他政治智慧的比對之下,他的才能反而顯得不是那麼突出了。
衛綰年紀也不小了,在文帝時期就被重用,那時候漢景帝還是太子。身為太子的漢景帝邀請很多文帝身邊的官員去他府上做客,所有人都去了,就隻有衛綰沒有去。衛綰的考慮就是,如今皇帝還沒有死就去忙不迭的巴結太子,那皇帝知道了有可能會生氣。
漢景帝恰好也是一個政治智慧極高的君王,所以那些來自己府上做客的人他都沒有留意,反而單單留意了這個沒有來巴結自己的衛綰。漢景帝即位之後,一開始沒有怎麼用衛綰,衛綰也沒有絲毫怨言,有一回漢景帝外出打獵,突然心血來潮讓衛綰和自己一起坐車,然後就聊了起來。
景帝問起了當年衛綰為什麼不來赴宴,衛綰卻隻是死咬著不鬆口說自己當時病了,其實兩個人心裏都和明鏡一樣明白真正的原因。臨到下車的時候,漢景帝說要賜給衛綰一把劍,衛綰卻說劍太貴重,死活都不要,還說先帝文皇帝曾經賜給他六把劍,都被他藏在家中,不敢動。
這下景帝起了好奇心,徑直去衛綰家看了一下,果然發現有六把嶄新的寶劍。一般人拿到劍要嘛自己佩戴,要嘛就互贈給他人,可衛綰卻把文帝的劍保存的十分完好,頓時讓漢景帝非常高興,覺得這是一個可以信任的人,所以後來也選了他做太子的老師。
短短的幾件小事中可以看出衛綰很多政治智慧,既懂得耍太極裝傻充愣韜光養晦,又善於向皇帝表心跡。他不像竇嬰是假韜光養晦實際上棱角分明,也不像很多人急於向皇帝諂媚失去氣節,而是該低調的時候低調,改獻媚的時候點到為止,分寸的把握實在是非常完美。
漢景帝自己是個很懂政治鬥爭的人,從七國之亂和立儲風波中都可以看出,我相信他也是能夠看透衛綰的心思的,他讓這樣的人給武帝當老師,隻怕也是希望武帝能和他學兩手,這樣以後才可以更加熟練的和手底下的大臣們周旋,還有和自己的母親以及奶奶周旋。
果然,後來武帝也非常善於把握政治鬥爭,把竇嬰田蚡甚至是自己的母親這些政壇高手都耍的團團轉,這裏麵肯定有衛綰的功勞。
景帝在整個漢朝的作用非常大,雖然他最後沒有入宗(文帝是太宗,武帝是世宗),可是他在位十七年承前啟後的作用卻不可小試,他引領漢朝走向文景之治的巔峰,讓漢朝的國力空前增長,為後來武帝的藍圖偉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年份上來說,景帝先是在晁錯的指導下堅定不移的實行了削藩,在七國之亂中任用周亞夫等人平定叛亂一舉解決了漢朝最大的隱患諸侯王問題,之後景帝又精心挑選了帶領漢朝走向輝煌的接班人,並努力為他打造一個最好的環境。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景帝逼死了自己的寵妃,兒子,弟弟,還有平亂的最大功臣,這一切都隻是為了天下,可謂用心良苦之至。
景帝死後諡號“景”,景在古時候是非常非常好的一個詞,一般輕易不用,俗語中就有“高山景行”這個用法,能得到這個字,景帝可以無憾了。
§§第八卷 武帝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