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亞夫餓死之前,身體已經快到了極限的景帝又接到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梁王劉武病故。
曾經與自己並肩擔起大漢朝的弟弟走了;曾經妄圖做自己儲君,搞的朝野不安近十年的梁王走了;曾經幾乎和自己撕破臉一戰的劉武走了。
梁王劉武是景帝晚年最大的心腹大患。
當時看身體的情況,景帝知道母親竇太後肯定是要比自己活的久,自己死後,如果沒有梁王,竇太後這個非常厲害的老太太就會幫助自己的兒子穩定朝局,大漢朝就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可是如果梁王還活著,保不準竇太後就會為了梁王能夠當皇帝反過來對付自己的兒子。
這中間差別太大了。
周亞夫難搞,除掉;廢太子劉榮有隱患,除掉;可是梁王劉武無論如何都除不了,無論是出於兄弟的名分,出於竇太後,景帝都不能除梁王,他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和梁王比,看誰活的長。
本來在這場壽命大戰中景帝幾乎不可能取勝,本來就比梁王年齡大的他一直多病纏身,而劉武年輕的時候卻是將軍的坯子,身體非常棒。
可是,情況後來發生了變化,梁王的後半生過的不愉快。本來是文武全才意氣風發,七國之亂的時候立下不世之功,可是自從劉武加入到這場儲君之爭後就再也沒有得意過。
幾經失意的劉武空有滿腔熱血、一身才能卻無力施展,一直處在一個精神壓抑的狀態。刺殺爰盎事件後,劉武基本上放棄了那些雄心壯誌,他幾次乞求景帝能夠讓他好好在長安陪自己的母親,事母至孝的他晚年隻想好好照顧照顧竇太後,可就這個願望景帝還是不能讓他實現。
這也不怪景帝,放這麼一個受母親喜愛的弟弟在長安,搞不好哪天鬧個兵變出來,太危險了。
梁王就這樣在多重打擊之下走在了景帝前麵,他的悲哀就在於出生在這樣一個帝王之家。如果不是皇子,說不定他可以更好的施展抱負;如果不是皇子,說不定他可以更好的陪陪母親。
劉榮走了,周亞夫走了,現在連最不可能走的劉武也走了,下一個會是誰?
終於舒了一口氣的景帝意識到,下一個是自己。
景帝後元二年,當心腹大患都一個個走了的時候,景帝的身體徹底垮了。
來年開春是景帝後元三年,這個時候劉徹隻有十六歲。
是時候把天下交給這個十六歲的孩子了嗎?景帝點點頭,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給劉徹提前辦冠禮。
冠禮是古時候男子的成人禮,顧名思義就是從這天開始“束發戴冠”,把長長的頭發紮起來戴上帽子。可冠禮一般是二十歲才會舉行的,也就是現在的周歲十九歲。
如今景帝要提前四年,給一個十六歲的孩子舉行冠禮(周歲也就是十五,大概現在初三或者高一的年齡)。景帝心理明白,自己肯定是活不到劉徹二十歲了,事實上確實如此,他甚至沒有活過這個月。
景帝後元三年正月十七日,劉徹舉行冠禮,正式成人。
二十七日,景帝駕崩。
大漢朝新的時代要開始了,因為他們迎來了漢武大帝。
景帝的晚年都在給武帝鋪路,就像當年劉邦給惠帝鋪路一樣。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武帝把當初支持前太子的重臣周亞夫都給除了,為什麼會留下另外一個著名的太子黨、同樣是“七國之亂”中的大功臣竇嬰給留下來呢,說來他還是前太子劉榮的老師呢。
竇嬰是景帝故意留下來的,他是景帝非常重要的一顆棋子。
竇嬰是忠臣毫無疑問,而且他是忠於劉氏,這一點很重要。
從當初竇嬰敢當麵違逆竇太後,阻止立梁王為儲君就可以看出,竇嬰的骨子裏是忠君,而不是忠於他們竇家。當年力挺前太子劉榮也是他忠君的表現,現在既然劉榮已經死了,景帝相信他還會忠於自己的兒子,忠於自己選出來的大漢朝正統的皇帝劉徹。
和周亞夫不同,竇嬰雖然有些小脾氣,但絕對是可以管得住的人,他可以成為新皇帝手下的棟梁,以他的資曆和才能,作為托孤大臣來輔佐劉徹最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