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漢文帝前六年至前八年 公元前174年172年(2 / 3)

長安的各大臣開始集體對淮南王的事情調查,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劉長應該被處死。雖然造反的證據確鑿,可文帝還是不想殺自己唯一的弟弟,就說:赦免劉長的死罪,廢掉他淮南王的稱號,把他發配到蜀郡。

有人對文帝說:“皇上一直寵著淮南王,他性格也剛烈,用發配這種方式折磨他,他可能會身體受不了而死在路上,這樣陛下就有了弑弟的惡名。”

文帝說:“我的本意就是要讓劉長受點兒苦,以後不要那麼張狂,不是真的要發配他去蜀郡,我現在就把他召回來。”

結果,劉長果然在路上受不了屈辱,絕食而亡。劉長的死訊傳到長安,文帝後悔萬分,馬上厚葬劉長,又把原來淮南王的地盤重新封給他的幾個兒子。

賈誼上書要削藩,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提出的,當時他的最大目的就是要阻止文帝把淮南國的地盤重新封給劉長的兒子,因為他覺得劉長的兒子肯定會認為自己的父親是被逼死的,長大之後定會報仇,把他們封在淮南,隻會再帶來一場混亂。

賈誼在上書中詳細分析當時漢朝的形勢,他認為相當於是一個人躺在了柴火之上,雖然看起來還很安穩,但是其實危機一觸即發。

諸侯國過於強大遲早有一天會和中央形成對抗,當時還沒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主要諸侯王此時年齡還比較小,國中的大權還在中央派去的國相手中,再過幾年,等這些諸侯王慢慢都長大了,剛好現在這些掌權的國相也都該告老賜任,這個時候諸侯王們在關鍵的位置安排上自己的人,那威脅就大了。

賈誼說,高皇帝時期的異姓諸侯王,大致的規律就是最強大的最先造反,最弱小的比如長沙王吳芮就能一直安分到現在。造反不造反其實和他們個人的品性沒有什麼直接關係,都是客觀形勢使然,當他們有一定實力了,自然想法就多了。

賈誼甚至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當時劉邦把韓信彭越這些異姓王和朝中那些功臣周勃樊噲等人調個位置,結局還是一樣的。即使忠心如周勃和樊噲,如果外任為諸侯王也會有造反的心;而即使不安分如韓信黥布如果隻是朝中沒有兵權也不會有太多的想法。

按照這樣一個邏輯,同姓諸侯王自然也是不可以信任的,隻要強大就一定會造反,造成骨肉相殘的悲劇。賈誼建議把那些大的諸侯國都劃分成小國家,增多諸侯國的數量而削弱他們的勢力,尤其是幾個大國齊國、楚國和吳國一定要盡快的處理。

賈誼還說,諸侯國的問題越拖就越嚴重,因為現在諸侯王們和文帝的親屬關係還比較近,但如果再傳幾代,那必然會造成諸侯王和中央皇帝的親屬關係越來越遠,最後就沒有什麼血緣親情可以講了。

賈誼的這些建議其實就是後來武帝時期主父偃“推恩令”的前身思想,“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把諸侯國一步一步的分割成極小的團體,讓他們力量不足以對抗朝廷。

隻可惜文帝當時沒能夠立刻接受賈誼的建議,畢竟這種對親人下手的事情不是那麼好下決心的,這也是他一直不敢用賈誼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賈誼的話不是沒有對文帝造成觸動,對諸侯國的威脅他還是進行了一些防備,雖然沒有采納賈誼的長期治本的方法,但還是聽取了一些近期治標的策略,其中最重要的兩條對後來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戰局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沒有文帝的這些準備,景帝隻怕沒那麼容易平定七國。

第一條是分掉當時最大的諸侯國齊國。

齊國有七十多座城,勢力強大,而且齊王兄弟都各個英豪,老大劉襄、老二劉章、老三劉興居各個都是能折騰的主。雖然此時劉襄劉章劉興居三兄弟都已經先後故去,但尚有他們的四個弟弟輔佐劉襄的兒子,還是不能夠小覷。

文帝把齊國七十幾座城分成了五塊,然後拿出了四塊分別也分劉襄這四個弟弟為王,名義上是對齊國的兄弟好,人人分王,但實際上卻是削弱了他們總體的勢力。後來“七國之亂”的時候這五個國家果然意見不一,發生了衝突,被欒布一一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