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漢文帝前三年至前五年 公元前177至175年(2 / 2)

在麵對頑固的保守勢力時,文帝所喜歡做的總是先穩住大局然後慢慢來,極端的謹慎小心,這從他當時即位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出。所以在朝廷老臣和年輕的賈誼之間,文帝最終選擇了老臣而放棄了賈誼,把賈誼外放為諸侯王的太傅(就是老師),去了潮濕的長沙。

長沙現在是個不錯的地方,但在漢代卻幾乎是除了北方麵臨匈奴的邊郡以外全國最差的去處。

首先長沙是邊郡,他麵對的是南方南越國的趙佗。雖然在文帝的努力下,趙佗已經向漢朝稱臣,但他手下的相國呂嘉是個強硬的“主戰派”,對漢朝始終是隱患,就是沒有匈奴那麼棘手而已。

另外,古時候中國的文明都集中在北方,南方的經濟發展過於落後,西漢初年無論是現在的江浙一帶還是靠中部的湖廣地區都還處於半蠻荒狀態,而且當時主流的北方人都難以承受南方的潮濕。

賈誼在南方很不習慣,本來身體就不好的他落下一身的病,當然最打擊他的還是滿腹才華與滿腔熱情無處施展,深感自己懷才不遇。也就是在這期間,賈誼寫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賦》,文章中一切對屈原不為國家所用憤然自殺的感慨其實全是對自己境遇的憤懣不滿。

《吊屈原賦》對於兩千年後的我們,也許有一些艱深晦澀,但仔細讀來,其字裏行間的辛酸血淚還是能讓我們有一些感慨的,那是一種對天才隕落的歎息。

其實文帝外放賈誼為諸侯太傅也不一定就是對他不好。功利一點兒說,諸侯王的太傅是二千石的大員,從太中大夫調任諸侯王太傅,其實是一種升遷。賈誼年紀輕輕二十出頭就位列二千石,在漢代絕對是非同一般的,而且文帝把自己的親兒子交給賈誼教導,也算是一種對他的信任。

隻可惜,這種升遷和信任都不是賈誼想要的,文弱書生型的賈誼就適合在皇帝旁邊當智囊,諸侯國不是賈誼施展的舞台。賈誼就像劉邦評價的陳平一樣,才智有餘,但不可以獨當一麵。

有時候我也想,或許文帝當時把賈誼外調到諸侯國隻是想讓他暫時遠離朝廷中的紛爭,讓他不要成為老臣們的眼中釘。等到賈誼年齡大一些,威望再高一些,等到頑固的老臣們勢力再弱一些,時機再成熟一些的時候,再把賈誼調回來委以重任。

隻可惜賈誼死的太早了,這種假設無法驗證真偽,但從後來文帝對政見和賈誼非常相似的晁錯的重用來看,不無可能。

賈誼最早被河南郡守吳公發現時,是因為善於“誦詩書”,就是說他比較擅長詩詞歌賦。但如果賈誼隻是文學家的話,那他充其量也就是一個相當於司馬相如那樣的文人了,得不到後世那麼高的評價。

賈誼真正強悍的地方是在於對時局的把握,在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的時候,他就見微知著,從一些小的苗頭上看出了大的隱患,並且提出了最為正確的解決方案。賈誼看法的高度前瞻性和正確性在他在世的時候沒有體現出來,但是在他死後,不但事態真正的發展完全在他當初的預料之中,甚至是後來最終的解決方案也都逃不出他提出的幾條建議的範圍。

高中的時候我們都學過賈誼的《過秦論》,那算是賈誼文章中的名篇,不過這裏主要討論的還是一些他評論漢朝的文章。

賈誼幾次上書中提過的事情非常多,涉及的範圍也很廣,比如強調對於太子的教育,比如建議以更強硬的方式對付匈奴,比如認為文帝過於簡樸,很多用度還不如一個平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