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漢文帝前元年 公元前179年(2 / 3)

當時文帝問周勃:“天下一年內判決多少案件?”周勃謝罪說不知道。文帝又問:“一年內全國錢穀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謝罪說不知道,緊張和慚愧之下,汗流浹背。於是文帝就問了另一個丞相陳平,陳平說:“有專門主管這些事情的官員,不應該問我。”文帝問:“由誰主管?”陳平回答說:“陛下如果要了解刑案,應該去問廷尉;如果想問錢穀收支,應該問治粟內史。”文帝說:“每個事都有自己的主管官員,那您丞相負責什麼事情呢?”陳平回答:“丞相的職責是上輔佐天子,通理陰陽,順應四季的變化;下對萬物各得其所;對外安撫四夷和諸侯;對內使百姓擁附,使卿大夫各自發揮所長。”文帝大讚陳平的回答。

周勃覺得很羞愧,退朝之後就對陳平說:“您平時怎麼不教我這些東西!”陳平說:“您身為丞相,卻不知丞相的職責是什麼嗎?如果陛下再問長安城中有多少盜賊,您也要勉強回答嗎?”

周勃從此以後知道自己的能力要比陳平差很多,所以大事都交給陳平來處理,沒過多久幹脆就主動辭了丞相的官職。

辭官之後的周勃心裏還是不安穩,整天擔心文帝會找他麻煩,最後在別人的讒言之下,犯傻在自己家裏準備甲兵來保護自己。

殊不知這反而是給別人以口實,陷自己於不義。

就這樣,周勃被告謀反,給文帝抓了起來。在獄中,文帝派出的小吏們一點兒沒有給這個曾經的大將軍麵子,各種嚴刑逼問。在戰場上威風八麵的周勃最後被這群刀筆小吏給整的痛苦不堪,幾欲自殺,感歎道:“以前指揮百萬軍隊的時候從來不知道,原來刀筆小吏這麼厲害!”

在漢代,獄吏的可怕是大家都知道的,也經過很多事實的證明。雖然表麵上漢朝在初期黃老治國,而後來獨尊儒術,但其實暗地裏從來沒有離開過法家的學說。整個漢朝一直執行嚴格的獄吏製度,刀筆小吏們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幾乎可以為所欲為,犯人曾經是多大的官都沒有用,一樣要被他們折磨。

景帝和武帝時期有名的大臣韓安國就曾經被獄吏幾乎摧殘至死,而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在自殺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我已經六十多歲了,不能夠再去麵對那些刀筆之吏!”

想想吧,勇如李廣在晚年的時候都怕見這些獄吏,更何況一般人?

後來周勃實在受不了了,就花了好多錢對這些獄吏行賄,終於獄吏被打動了,在案牘的背麵寫上“以公主為證”,暗示周勃應該怎麼做。周勃的兒子周勝之娶了文帝的小女兒絳侯公主,獄吏的意思是讓周勃想辦法通過公主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周勃還是幸運的,在公主的幫助之下,幾乎從來不參與朝政的薄太後在關鍵時候給他說好話了。薄太後性格溫順,完全沒有權利欲,從不幹擾兒子的正事,甚至連唯一的弟弟薄昭犯罪時也沒有站出來求情。可她這次居然為周勃開口,分量非常重。

文帝去拜見太後的時候,薄太後直接把護頭的帽絮扔到文帝身上,說:“絳侯周勃在誅殺諸呂的時候,手持皇帝玉璽,統領北軍將士,不利用這個時機謀反,如今在一個小縣裏,反而要謀反嗎?”

文帝一看母親都說出這種話,知道不能再整周勃了,最終無罪釋放了他,還完全複原了絳侯的封地,讓他安心養老,度過了最後的七年,也算仁至義盡了。

至於後來文帝啟用周勃的兒子周亞夫,那就是後話了。

周勃有個好兒子,需要我們在景帝時期詳細的講。

奸雄的謀算也好,上天的眷顧也好,大漢朝隻用了四年的時間就完全擺脫了最初的“馬上團體”,走上了正軌,比起很多王朝諸多鮮血的代價來說,也算是非常好的一個結局了。

至少表麵上看起來如此的美好,這也是文帝貢獻。

第二節 千古一帝

漢文帝是中國古代那麼多皇帝中少有的名聲好到了極致的一個,不但個人品質讓人稱讚,治理國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的皇帝功業比漢文帝要高,但多少身上總有麼些汙點,比如漢武帝窮奢極欲,比如唐太宗有玄武門之變弑兄,比如康熙有晚年“九龍奪嫡”的慘劇,比如乾隆有大貪官和珅等等,隻有漢文帝幾乎沒有什麼壞的評價,除了有人偶爾會提提他的男寵鄧通以外(對漢代的皇帝來說,有個男寵什麼的真的不是什麼大事),他幾乎是完美的:孝順,節儉,恭順,對妻子專一,治理國家出色,培養了合格的接班人等等。

漢文帝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帝。

首先說孝順,文帝孝順是出了名的,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二十四孝》吧,就是編選了曆代二十四個著名孝子故事的集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來全方位的展現孝順的觀念。

《二十四孝》中《親嚐湯藥》一篇講的就是漢文帝。

傳說中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後有一次生病,一病就是三年,在這三年裏,文帝衣不解帶每天都照顧母親,就在母親榻前睡覺,所有的湯藥必先自己嚐一嚐是否合適才給母親喂,被曆代認為是大孝的典範。

然後說節儉,文帝的儉樸很有名,他在位期間,宮室、園囿、狗馬、衣服、車駕都一再精簡,是漢代皇帝中規格最低的,非常的隨意,在整個中國古代的曆史上頗為少有。文帝身為皇帝,自己經常穿粗厚的衣服,後宮妃子衣服也要求不能長到拖地,帷帳不能有繡花團,要顯得敦厚簡樸,電視上常能見到的那種後妃的無敵大長裙在漢文帝時期是絕對沒有的。

另外,文帝在處理外交關係上很溫和,當時漢朝的南邊有三個國家,分別是南越,閩粵和東甌。

閩粵和東甌都是當年越王勾踐的後人,此時國家比較小,還沒有太多的事情,他們是到了武帝時期才出的問題。

真正讓漢朝頭疼的南方國家是南越。

之前劉邦時代的時候講過,南越的國主趙佗原來是秦朝的官員,後來在楚漢之爭時自立,成為一方土霸王。

劉邦不想多廢國力征討趙佗,所以和他保持了很好的關係,一直互通使者,這種情況維持到了呂後時期。

呂後掌權之後,趙佗不甘心聽命於一個女人,於是單方麵廢止了自己和漢朝屬國的關係,也自稱天子,妄圖和漢朝分庭伉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