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法和之前周朝盛行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也不同,秦朝的刑絕對不會放過士大夫階級,因為在他們的眼中,不管是貴胄還是官員,都和普通百姓一樣,是皇帝的奴隸,要受到法律的限製。
商鞅變法無疑給社會帶來了更大的活力,因為他拉近了底層百姓和一般貴族之間的差距。隻要肯出力立下戰功,任何賤民都有可能一躍成為貴族,這大大的激勵了民眾的積極性,所以秦國的發展自然也就快了起來。
可是話又說回來了,以前貴族們可以靠自己家族的勢力在一定程度上製約君王,起到了防止出現暴君的作用,可如今貴族們都被顛覆了,那種綿延數百年的大家族越來越少,貴族們的權力也越來越小,全都成了君主剛剛提拔上來的奴才,還談何製約?
於是,君主的權力越來越大,可以為所欲為,幹多少壞事都沒人管,也不可能有人能管。這樣的政權顯然是不會長久的,再強大的軍事力量也沒有用,可以馬上得天下,安能馬上治天下?
秦始皇統一之後將自己的權力推向了巔峰,任何事情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來,任何人稍微不順自己意的就幹掉。統一之後的十年的時間裏,阿房宮拔地而起,萬裏長城連成一片,秦皇陵兵馬俑成千上萬,焚書坑儒,海外求仙,因為一句“亡秦者胡”派大軍三十萬打的匈奴不敢南下牧馬,因為石碑諷刺自己殺光了附近所有的百姓。所有前人不敢想,後人不敢幹的事情秦始皇都幹了一遍,於是秦王朝也就加速了自己的滅亡。秦始皇在的時候還好,憑借著他的餘威尚能鎮得住場子,可他一死就什麼都完了。
秦始皇的子孫萬世為王的美夢注定是一場空,商鞅建立的法家統治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個讓社會流動起來的製度,即便是君王也難以逃脫。
為什麼陳勝吳廣能說出那句“王後將相,寧有種乎”?在商鞅變法之前這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在那之前王侯將相真的是有種的,如果出身不好,就注定一輩子和這些功名利祿無緣。
那時候刑不上大夫,王侯將相都是像秦嬴氏這般幾百年上千年流傳的世家,一般的平民根本沒有機會翻身,即便是造反都沒有人會認你,因為沒有人看得起你。就這樣,幾百年幾千年裏,貴族永遠是貴族,平民永遠是平民,社會上下層之間幾乎沒有流動。
商鞅變法讓人們看到了原來平民和貴族之間是可以隨意轉化的,貴族可以被打成平民,平民也可以一躍成為貴族,於是造反翻身成為了可能。進一步平民又想了,我都可以變成貴族,那為什麼不能直接當皇帝?於是,秦嬴氏也最終被人民的戰爭拉下了馬。
滅秦的戰爭真的是人民的戰爭,消滅秦國主力部隊的項羽雖然是楚國貴族出身,但首舉義旗的陳勝吳廣和最終取而代之的劉邦都是窮苦老百姓出身,是地地道道的平民。
商鞅變法之後的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流動性很大的社會,帝王將相有可能幾代之後就成了平民,平民也有可能幾代之後就成了帝王將相,這和西方社會有顯著的區別。西方社會在資本主義革命之前都是家族式的缺乏流動的社會,貴族上千年來都是貴族,各個國家也都是由各大家族支撐,有的家族勢力大的甚至可以獨自對抗一個國家,任何國家的政治其背後都是由各自貴族們所左右的。中世紀的時候,歐洲大路上每個國家的王室都互相有著各式各樣的姻親關係,這是一個龐大的牢不可破的利益團體,平民想靠自身的努力混入其中,難如登天,根本不可能有像劉邦、朱元璋這樣一舉翻身的人存在。
所以,中國古代的曆史是人民的曆史,而歐洲古代的曆史隻是那麼幾個大家族的曆史。從兩句俗語中我們可以看出端倪,歐洲人說“三代才能培養出一個真正的貴族”,而中國人說:富不過三代,這就是從側麵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第二卷 反秦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