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在本質上是一種“信用經濟”,市場倫理狀況對於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是至關重要的。中國是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借鑒西方經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因而市場倫理的建設和規範既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又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經濟倫理思想的積極成分。周秦倫理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地位,經濟倫理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周秦經濟倫理與現代市場倫理的關係,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市場倫理,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的不斷成熟和健康運行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從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現狀看,加強市場倫理建設,已是刻不容緩。

當代中國市場體係中的倫理問題主要有信用問題、公平問題、義利問題。為說明問題起見,這裏僅對市場信用做一分析。

作為體現市場倫理的誠信或信用,是市場健康運行的無法取代的內在約束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或“誠信”是市場主體自身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念,是市場倫理道德體係的核心,“誠信度”與市場化進程是同步發展的。日本現代法學家川島武宜曾講:在商品經濟中,“‘信守承諾’成了整個經濟得以維持的最根本的規範”。美國著名信任研究專家弗蘭西斯·福山認為:“缺少起碼的非正式信任感,是很難造就現代化的經濟生活的。”我國經濟學家厲以寧也認為:“一個社會,在信用缺失的情況下,經濟注定不會得到順利發展。”西方市場經濟的發展充分證明,競爭越是激烈,市場機製越是完備,競爭主體越是注重誠信,這是經濟生活本身對市場競爭主體道德觀念的塑造。

“信用”具有多維意蘊。從經濟學意義看,信用是一種無形資產。良好的信用,可以給市場主體帶來無法估量的價值,也對民族經濟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均是“市場信用體係”良好的“誠信國家”。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將在虛擬狀態下進行,這就對市場主體的誠信狀況提出了更迫切、更嚴格的要求。因此,市場主體一定要把信用當做資本來經營,把信用視為企業的生命,把信用當做一種社會責任,從而把主體的自身利益與國家、民族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從倫理學意義看,信用即“誠信”,它是紮根於人們內心的觀念和意識,是市場倫理道德的靈魂和核心,是對市場主體不良行為的一種非正式、非強製約束。一則廣告說得好:“狼來了並不可怕,失去誠信最可怕。”因此,加強誠信培育,努力形成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市場倫理道德,十分有助於形成抑製市場主體不良行為的強大的內生約束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經濟正在逐步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此刻中國市場的成熟度和運行狀況,對於中國在國際經濟關係中地位的提升和作用的發揮,對於中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中國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原有的基於自然經濟和封建宗法製度基礎上的傳統道德規範,已不適應今天市場經濟的需要,而新的市場倫理道德規範尚在建設中。在這一曆史“空當”中,經濟活動中的誠信缺失現象極為嚴重,主要表現為:第一,商業詆毀行為過多,毀約、違約現象嚴重。譬如經濟交往中不守信用的行為屢見不鮮,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中國年合同完全履約率大約隻有50%,“三角債”的惡性透支使許多企業處於困境之中,一些企業法人代表甚至抱有“債多不愁,誰奈我何”的信條。第二,造假、售假現象屢禁不絕。現階段,國人對於商品的價格、質量和性能,總是持有懷疑,總怕買到假貨,上當受騙,於是就出現了奇怪的“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使不少商家以許諾“無假貨”求生存,也導致保護消費者權益的“3·15”變成“打假日”。第三,虛假廣告宣傳泛濫成災。打開電視,翻開報紙,走到大街小巷,廣告隨處可見,其中不少是虛假、違法的,誤導著消費,銷蝕著市場信用,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秩序。第四,偷稅現象比比皆是。近幾年先後查處的多起大宗虛開發票案,加強海關管理所挽回的大額關稅,從正反兩方麵暴露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第五,流通領域的行業壁壘、地方關卡、欺行霸市、強買強賣、騙買騙賣,也是主體行為失範的突出表現等等,不一而足。這種狀況已經發展為嚴重的“信任危機”,譬如因信任所遭遇的教訓的恐懼心理而產生的普通交往中的不信任,因現實中許多有違商貿原則的現象而導致的對商業的不信任,因政策多變和個別官員失信而產生的對組織和政府的不信任,因科技利用上的負麵效應而產生的對科技的不信任等等,這種信任危機對市場機製健康運行造成了致命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