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金畫 玩出來的鐵筆生花
文化
作者:西鎮一嬸
是“耐得住寂寞”,讓辛澤榮厚積薄發。經典華麗的藝術設計加上一絲不苟的創作,使辛澤榮遊走於鐵筆銀線間終有所成。
一年最多出四五幅作品,先不說價格了,單就是這份繁瑣的功夫,也讓辛澤榮的鍥金畫作品注定稀有。
鍥金畫,顧名思義就是在金屬上鏨刻,屬於中國傳統工藝中的獨特門類。它以刀代筆,在經過特殊表麵處理的金屬板上,通過落刀的角度、輕重、深淺的變化,鐫刻出極具立體感的畫作,也被稱為閃光的白描。因為創作周期太長,創作難度太高,如今留存在世的不過爾爾。
30年前的辛澤榮,還是個機械加工廠的工人。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他發現金屬雕刻能將自己的繪畫愛好與所從事的工作完美結合起來,便萌生了研究創作現代工藝金屬雕刻畫的念頭。
創作原理聽來簡單,實踐起來卻難度匪淺。在工作室現場,辛澤榮為我們展示了鍥金畫的製作過程:一柄刀尖與針尖無異的刻刀,再加上一把小錘子,就是金屬鍥刻的基本工具。身體必須最大程度地貼近底板,在“叮叮當當”的雕刻聲中,銀屑飛濺,一道道細如發絲的痕跡出現,很快就組成了觀音腳下的蓮花座,惟妙惟肖。區區幾平方厘米的內容,辛澤榮雕刻了數百刀,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幅鍥金畫的創作都需要很長時間,短則幾個月,雕刻數十萬刀,長則三兩年,可以雕刻上百萬刀。
如此繁瑣的工藝,其他人也能夠模仿創作嗎?辛澤榮的經曆告訴我們,凡是手工難度極高的藝術創作,一定是需要經驗和功底的。據辛氏一族的族譜記載,其祖上多出黑陶磚瓦和模具雕刻的能工巧匠,辛澤榮也是繼承了家族遺傳的工藝美術天賦,在鍥金畫這一領域出類拔萃。同樣是作畫,在金屬上和在紙上可大不相同,需要極其繁瑣的工序,選料隻是第一步。
區別於以往的鐫銀、刻銅,金屬畫的材質包括了鋁合金和銅兩種,做了20多年鍥金畫的辛澤榮,最喜愛兩毫米厚的鋁板。切割好的鋁板,需要用極細致的800號水砂紙打磨到光潔。
“每一條細紋、每一道劃痕,都要用砂紙打磨平整。既要平整細膩,不能有一點瑕疵,還不能打磨得太光,要是磨成鏡子那樣,肯定就不好著色啦。”辛澤榮說,他用的每一塊料,都是自己手工一點一點打磨出來的。
打磨好之後,經過特殊的工藝將其氧化,鋁板就會著上細致的黑色,成為一塊黑色的畫布。在黑色的鋁板上,用刻刀刻出不同的線條,就會露出金屬本身的顏色和光澤。根據落刀的角度、輕重不同,金屬板上會出現不同的折光麵,從而產生立體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