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銀廠溝(1)(2 / 2)

李雨東道:“是否是木牛流馬我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但這些印痕肯定不是所謂的車轍——其一是實地勘察可以看見,大量的石梯路是一級一級的適合人畜行走(包括木牛流馬行走)的道路,而不可能是車行道。其二是就算是車行道,全縣也沒有那麼多的車可以使用,就算有那麼多車,也沒有那麼強大的越野效能。1937年8月威遠縣xx填報的《四川省威遠縣普通陸運工具數量調查表》(以下簡稱調查表)中可以看出,全縣沒有獸力車,人力車中沒有黃包車、二輪車(架架車)、單輪手推車。隻有轎子30乘,筏竿(滑竿)80架,腳踏車(自行車)4輛。既然沒有車,那些貌似車轍的地麵印痕是怎樣出來的呢?從調查表中記載,全縣供運輸用的牲畜1856頭,其中牛886頭,馬709頭,騾260頭,驢1頭。這些牲畜在從事運輸勞動的時候,一般在它們的腳底是要釘鐵掌的。眾多的牲畜每天來來回回地踩踏在古佛頂那 並不堅硬的岩石上,日積月累,就形成了一道一道類似車轍的凹槽,加上雨水衝洗,自然形成這樣的印痕了。”

羅密思道:“現在我們搞清楚了古佛頂古道的形成原理。一個新的問題來了,為什麼別處沒有留存這樣的古道?古佛頂現存古道運輸的主要物資是什麼?”

李雨東道:“羅總所問的問題可以分別回答。第一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兩個原因,其一是古佛頂古道在山頂上,新路建成改道之後,這兒人跡罕至,沒有遭到人為破壞;第二是其裸露在外的岩石雖然不太堅硬,但由於沒有泥土,不受開墾荒地等農業生產的影響,多年以來也沒有什麼變化。第二個問題相對要複雜一些。我稍微清理一下思路再說。”

唐菁菁笑道:“專家原來也要清理思路啊……我原本覺得李老師有點萬能。”

王儀涵道:“小丫頭噤聲,別打亂老師的思路……”

李雨東道:“王部長,沒事沒事的。我清理思路主要是為了更簡潔地說清楚。總體上說,先前我就古道名稱的確定時,就講了古道所運物資,既有民用物資,也有商用物資,還有軍需物資。這個說法比較籠統。具體而言,我個人認為,古道所承運的物資大概有以下幾類,其一是軍需物資,從《威遠縣誌》的記載看,古佛頂古道是威遠經鐵山的必經之路,李雄據蜀奮武此地,即為李雄坡。因為從西漢時期就冶鐵,所以,古道承運鐵的時間久遠,但規模不太大。其二為鹽的運輸。威遠自古產鹽。唐《元和郡縣圖誌》載威遠有鹽井7所;光緒《威遠縣誌》則說‘明鹽井遍邑境。’但威遠境內的鹽井大部分分布在東南二鄉,西北及古佛頂古道上沿的新鄉都不多。民間傳說《煤炭鹽巴打親家》說的是威遠的煤炭經過威遠河運送至自貢熬製鹽巴,然後為了不浪費船運,回航的時候帶回自貢的食鹽作為商品。但這些食鹽在境內銷售肯定沒問題,若再經過古佛頂古道運送出去,或有可能,但不會是大量大規模的。因為威遠經過此處去成都,雖然是一條捷徑,但‘道路崎嶇,土匪出沒,行人視為畏途,商旅甚少。’第三是煤的運輸,我認為這才是現存古道遺跡形成的主要原因。”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穹窿八部.古砦迷霧》第一百五十四章 銀廠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