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李雄坡(2)(2 / 2)

羅密思道:“我感覺自己聽迷糊了。言下之意,威遠的威才是威遠縣分析為婆日、至如兩縣的原因,而鐵隻是導致李雄威名遠震建立威遠鎮的條件之一(另一更重要的條件是鐵山獠的獠人存在,而不是鐵山的鐵)。我的理解對嗎?”

焦集芳問:“李老師,既然威遠人都覺得婆城這個名字很拉風,也很提勁。古婆日縣縣城在哪兒呢?與咱們現在的婆城市是不是同一個地點呢?”

李雨東笑道:“阿芳同學真的很善於提問。唐《元和郡縣誌》在榮州條目下記載‘旭川縣,本漢南安縣地,貞觀元年於此置旭川縣,因縣有鹽井號旭井取以為名,榮德山在縣東北三十五裏,鐵山在縣北四十裏,大牢溪出縣北鐵山下南流經縣北。…威遠縣,中下,西至州七十裏…’古旭川縣即今榮縣,由古大牢縣地分置而來。今榮縣城(旭陽鎮)即古旭川縣城,也是古大牢縣第一縣城(大牢鎮)。此條史料的重要之處,在於它記載了古旭川縣城與榮德山(威遠老君山)的方位距離,以及威遠縣城與州治(旭川)的方位距離。依據此條史料可以判定在唐元和八年(813)《元和郡縣誌》成書之前,威遠縣城位置就已在今天的婆城市了。北宋《元豐九域誌》在榮州威遠縣條目中記載‘中,威遠。(州東七十裏。二鄉。婆日、龍台、賴魯、石牛、三望、賴種六鎮。有鐵山,中江)。’從此條史料可以看出,古婆日縣被廢為婆日鎮並入威遠,並排在六鎮之首而成為了威遠縣的縣治所在地(縣城),即婆城市。”

羅密思道:“我在看有關書籍的時候,有一個問題沒搞明白,即古婆日市也在咱們威遠境內,那麼,婆城是不是因為婆日市得名呢?”

李雨東道:“中唐於威境置婆日市。南宋《輿地紀勝》在榮州景物條目下記載‘婆日市,古城在(威遠)縣西北五十五裏,舊經雲,唐武後朝(690-705)置,以煎煉硫磺。一場在縣東北三十裏一溪側。有山極高,下有穴名龍龕,出水如乳色,每春月浮汙泥,俗呼為龍轉,及夏方潔。引龕水堤之,使本與溪混就,採山茆覆水麵,數宿硫磺即散凝其上。乃聚鎔之山,五裏外茆則不住硫磺。旁有艾壩,力倍常艾。舊大雪環山五裏餘不積,其異如此溪有魚,俗呼為硫磺魚。’《輿地紀勝》在榮州古跡條目下又記載‘婆日市故城,在縣西北五十裏,舊經雲:唐武後朝置,以煎煉硫磺。一場在縣東北三十裏一溪側。’顯而易見,這兩條史料表明,一是婆日市,因煎煉硫磺於唐武則天稱帝時置,與唐初置的古婆日縣和九域誌表述婆日鎮為威遠縣治所在鎮明顯不同。婆日市的名稱,可能是為追憶古婆日縣而取名,僅是一個寄托名而已。二是婆日市故城位置,位於今新場鎮老場至新場之間。也在我們古佛頂古道(李雄坡)的鐵山附近。”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穹窿八部.古砦迷霧》第一百五十三章 李雄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