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孩子任性咋教育(1 / 1)

家有一個任性的孩子,哪個父母不頭疼?但父母們在想盡辦法“對付”任性孩子的時候,也許從未認真地思考過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孩子為什麼任性?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說過這樣一段話:“對成人而言,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我們應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後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一個成人若想找到這些謎底,他必須對兒童采取一種新的態度,增強對兒童的責任感。他必須成為一個研究者,而不是一個遲鈍麻木的管理者或專製的評判員,現實中成人以管理者或評判員身份對待兒童的情況實在是太多了。”

一般說來,兒童由於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對許多事情缺乏認識和判斷能力,多少都有點任性。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個性偏執、意誌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環境是導致兒童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不加約束,放縱教育的結果。但是,孩於的任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從心理上加以糾正。

有位家長說:“我們孩子鬧起脾氣來,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飯從不按時三餐,想吃時就吃,而我們吃飯時,他準是在一旁玩個不停,且最好由人陪在他身邊,如果硬勸阻他,他會哭鬧不止。”像這樣的兒童就可以被認為有任性心理症結。

兒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糾正的話,會妨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發展。因為任性會導致無法正確認識和判斷事物,個性固執不明事理,妨礙生活能力的發展,不善與人交往,難以適應環境,不被別人接受而陷人孤獨,經不起生活的考驗和挫折,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嚴重的還會由於易衝動而犯罪。

由於孩子任性的表現幹差萬別,因此解決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據因人因時因事加以實施,宗旨在於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約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可參照以下幾種方法:

1、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父母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改變孩子的任性行為。如一個跟著母親購物的兒童,在商場裏玩得很上癮。母親急著趕回家,可他就是不願意走。如果母親說,“我們回家吧。”他可能堅持要在商場玩;如果母親說,“走,媽媽帶你去坐汽車。”他可能愉快地答應了。然後媽媽領著他坐公共汽車回家。

2、在情緒上表示理解,但在行為上要堅持對他的約束。如吃飯的時候,孩子忽然想起愛吃的菜今天沒有,就生氣地拒絕吃飯。即使冰箱裏有原料,母親也不應該遷就孩子給他做,應明確表示飯菜準備好了,就不應該隨便更換。如果孩子繼續鬧,可以讓他餓一頓,等他感到饑餓時,自然會找食物吃。

3、有時可以采用暫時回避的方法。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糾纏不休,這時,家長可以暫時不去理他,讓他感到哭鬧的方法是無效的,他就會停止。事後可以與他坦誠地交流,讓他說明原因。

當然,解決孩子任性的方法還很多,關鍵在於培養孩子認識和判斷事物的能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