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讓孩子學人寬容別人的不(1 / 1)

有人說,寬容是一種美德,是從自覺中認識的,不能施加於人:寬容是一種風度,可以將矛盾衝淡為和平,把急躁之火冷卻;寬容是一種理智,使人走向成熟。也有人說,寬容是一種潤滑劑,可以消除人之間的摩擦;寬容是一種鎮靜劑,可以使人在眾多紛擾中恪守平靜。寬容是強烈陽光,可消融彼此間的猜疑積雪;寬容是一座橋梁,將彼此間的心靈溝通。

其實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發生磕碰是常有的事。今天你打了我,明天我打了你,後天也許倆人又和好如初了。孩子之間的矛盾,來得快,去得也快,父母不必看的那麼嚴重。對孩子來講,這些“打鬧”能促使他們慢慢地了解“自我”與“他人”的關係,知道蠻橫、不講理,任性和霸道,在社會上是行不通的。並從中學會與人相處、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學會原諒別人,是孩子的必修課。它有利於克服“自我中心”意識,知道“我”與“他人”的含義;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合作精神;能幫助孩子學會寬容、忍讓,為別人著想;促進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那麼,家長怎樣培養孩子的寬容精神呢?

第一,讓孩子學會理解他人。

理解能帶來寬恕,寬恕能帶來和諧。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人人都有缺點和不足,隻要不是特別過分,就應該理解和寬容。

一個不肯理解別人的人,就是不給自己留餘地,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犯過錯而需要別人理解的時候。要讓孩子在與同學或小夥伴的交往中學會理解他人。

在孩子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孩子理解和寬容比自己強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以及自己的競爭對手。幫助孩子學會不嫉妒比自己強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故意為難自己的競爭對手。孩子真正學會了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向比自己強的同伴學習,幫助比自己“差”的同伴,學會與競爭對手合作。也隻有通過交往,他們才能體會到寬容的意義,體驗到寬容帶來的快樂。

第二,教孩子善待他人。

讓孩子明白,他人是自己的影子,所以說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對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其實就是支持和幫助自己,中國有句俗話: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孩子一旦學會善待他人,就學會了寬容別人,因為孩子已經有了一顆友善的心、寬容的心。那麼,自然地孩子也就會在日常生活行為中容忍他人,寬容他人了。

第三,讓孩子多親近大自然。

大自然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可以培養孩子寬容的品質。因為大自然有著無窮無盡的奧秘和神奇,是最生動的教科書,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教科書。很多學者都說過,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山水蟲魚、無不蘊含著美的因素。大自然的博大與雄渾可使人心胸開闊,性格開朗,心情愉悅,進而促人產生寬容之心。

所以,如果有條件,我們應多帶孩子到郊外,讓封閉在鋼筋水泥世界中的孩子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另外,盡可能創造條件,帶孩子遊曆祖國的大好河山,讓浩瀚的海洋、奔騰的河流、秀麗的湖光山色陶冶孩子的心靈,開闊孩子的視野和胸襟。如果條件不允許的話,也應該利用節假日或周末帶孩子到附近的公園裏玩一玩,這樣也算是親近一下“小自然”,也會對孩子寬容品質的養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四,父母以身示教。

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父母“在開始教育自己的子女之前,首先應當檢點自身行為。”讓孩子學會寬容,父母自己首先應有寬容的品質。如父母本人心胸狹窄,無視他人意見,習慣於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不給人改錯的機會,為一點小事爭執不休,為一點小利斤斤計較,孩子又怎麼能學會寬容呢?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有一顆寬容之心,寬容的品質才會再現在孩子身上。

第五,用故事教育孩子。

故事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國內外有許多體現寬容品質的小故事,可借此教育孩子。如我國曆史典故“負荊請罪”:將軍廉頗屢建戰功,不服藺相如以口舌之勞居上位,欲加淩辱。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屢次忍辱避讓。廉頗知道原委後,深感慚愧。於是,背負荊條,上門請罪,並感歎道:“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兩人遂成刎頸之交。此例正式藺相如的寬容避免了內訌,換來了友誼,維護了國家的利益。

§§第七章 寶寶的心理教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