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彭洪根:七彩豆腐鋪就出賺錢的金光大道(2 / 3)

要知道當年彭洪根的父親在湖南老家做豆腐可是出了名的,於是彭洪根找到了多年未聯係的父親在世時的徒弟周光華做技術顧問,又向身邊的朋友再次借錢,許多人都給他白眼,可是他忍著。他知道自己不幹出一點名堂來,沒有人會重新瞧得起他。正在缺錢的情況下,東南大學博士導師程文教授得知這一消息,很感慨地資助了他5000元錢,並且說:“當年你父親的‘湖南豆腐’讓我至今難忘,好好幹吧!”彭洪根拿著錢,心裏暗暗發誓,這次一定不能辜負幫助他的人。然而如何才能讓自己的豆腐與眾不同呢?

有一次在江東門,他走進了一家浙江人開的豆腐坊,向老板打聽做豆腐的利潤如何,程序又怎樣。可任憑他泡了老半天,磨破了嘴皮子,精明的老板就是一句話:“做豆腐不賺錢。”根本不肯透露點兒別的。

第二天,彭洪根拎著好酒好菜繼續上門去討教。整整泡了一天後,在酒桌上,老板推心置腹地跟彭洪根侃起了豆腐經。彭洪根告辭時,老板還送了他一小包上好的黃豆。

彭洪根很快掌握了做豆腐的流程,但他並沒有急於開張。家裏麵放著的那一大堆衛生紙時時提醒他:做事情切忌太著急。這一次,自己一定要有十成把握後再出手。

1999年12月8日,彭洪根用父親留下的小石磨,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塊豆腐。他做出的第一塊豆腐非常鮮嫩可口!彭洪根迅速在飯店門口掛出了一塊小牌子:本店出售彭家豆腐。

門可羅雀的小飯館開始賣豆腐了,生意很一般。這一次,彭洪根並沒有太著急,他開始想辦法,要把彭家豆腐的知名度打出去。

父親一輩子隻靠自己,把賣“湖南豆腐”的擔子從湖南千裏迢迢挑來南京,以自己的勤奮養活了一家人,“我為什麼不能?”彭洪根常常在夜深人靜時問著自己。

起初彭洪根並沒有馬上去做豆腐,而是進行了長期的市場調查。他發現,雖然製作豆製品很辛苦,滿街都是賣豆腐的,供需很大,但是消除憑票供應之後,沒有一個規範的市場,惡意競爭導致產品的衛生、質量、從業人員的素質越來越差,讓消費者擔憂。彭洪根經過調查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了這樣一個決定:“其他人做一百斤大豆賺一百元錢,我做50斤大豆就要賺一百元錢。”

要想做50斤大豆就賺一百元錢,必須用特色豆品闖市場,否則對一個體力不如民工,剛剛進入該行業的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於是他白天在家搞試驗,研究做豆腐的新工藝,晚上抽出時間參加南京市勞動局舉辦的創業培訓,係統學習創業理念,進行知識充電。他的這種係統創業途徑,得到了培訓中心創業谘詢專家的首肯,並由創業辦公室出麵組織各個專業的專家幫他攻克在試驗中的各種難關。

得道者多助,彭洪根這種自強自力的創業意識很快通過報紙、電視等多種媒介傳播出去,進而得到了像農業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專家、教授們的具體指導。通過他們的幫助和彭洪根自身的努力,彭洪根研製出了一種新型複合凝固劑,從而取代了中國近2000多年的使用鹵水或石膏點豆腐的傳統工藝。這種新型複合凝固劑配方不但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及技能要求,而且大大提高了質量和產量,使大量蛋白質較易溶水凝固。

以往使用大鍋燒、蒸汽衝的方法,做成的豆腐中含有大量的豆腥味,彭洪根根據傳統豆腐手工勞動密集的這一特點,巧妙地利用現代科技用電子自控溫度加熱,使大豆蛋白質充分分解,保持了大豆原有的濃濃的豆香味,不僅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而且保證了衛生要求,實現了現製現售,設備投入達到了最低點。

小試牛刀市領導甘做代言人

第一天賣了18元,第二天賣了22元,但全是回頭客,彭洪根感到這個生意有的做。無意中,他得到消息: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在東箭道農貿市場舉辦“豆腐節”。“有門兒了!”彭洪根心裏一陣激動。可打聽後才知道,隻有生產放心豆製品的正規店家才能參加“豆腐節”,而他的豆腐隻是個沒有名分的“黑戶”,根本沒有資格。但彭洪根不想放棄也不能放棄,一位在農貿市場工作的好心人悄悄告訴他:14日下午要召開一個有關“豆腐節”的新聞發布會。彭洪根想,這可是天賜良機。

14日那天,彭洪根拎著一盒豆腐闖進了發布會現場,大聲要求參加“豆腐節”。會場裏的所有人都被他嚇了一跳,還以為他精神不正常呢!等到彭洪根簡明扼要地訴說了自己下崗再創業、苦心研製彭家豆腐的艱辛後,主持人和記者們都被他打動了,他們熱情地接受了他。

12月20日,彭洪根在“豆腐節”會場外擺了一張桌子和600塊豆腐,這是他大膽在新聞發布會上爭來的“加座”。為了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參會前一天,他在家裏整整磨了一天的豆腐,邊磨邊琢磨:怎樣才能讓我的豆腐與眾不同呢?別人的豆腐都是裸放的,自己為啥不給豆腐來個漂亮的包裝呢?說幹就幹,他讓妻子買回來一大卷醫用紗布,全家一起動手,將新鮮出爐的豆腐包裹得整整齊齊。第二天剛上攤位,經過特別包裝的豆腐頓時吸引來許多市民,一會兒工夫,就賣出了300多塊。小試牛刀後,彭洪根成功了。

聽說市領導和媒體記者要來時,彭洪根便開始想該怎麼吸引領導和記者的注意。看著蜂擁在眼前的顧客,彭洪根靈機一動,他大聲嚷了起來:“豆腐數量有限,每個人限購兩塊,請按秩序購買!”

與此同時,他故意放慢了銷售速度,桌子前麵很快排起了長隊。不久,市領導和記者們過來了,他們老遠就看到了這個長隊,很是驚訝。市領導順著隊伍走到了彭洪根麵前,跟他聊起了天,這下記者們可發現了好新聞,幹脆連會場也不過去了,圍著彭洪根的攤點就采訪起來。結果,會場裏的正規參展廠家全成了彭洪根的陪襯。那兩天“領導和下崗職工侃豆腐經”成了報紙和電視上的熱門新聞,彭洪根和他的彭家豆腐出盡了風頭,彭家豆腐一下子火了!每天彭洪根的小店總是擠滿了前來買豆腐的老百姓。彭洪根總是向他們介紹豆腐文化、豆腐營養、豆腐菜肴等,門前總是聚集著很多人在聽,有的甚至還拿筆做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