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陶華碧:把5塊錢生意做成25億(2 / 3)

當時誰也沒有料到,就是當初這份“協議”,日後成為貴陽第二玻璃廠能在國企倒閉狂潮中屹立不倒,甚至能發展壯大的唯一原因。

“老幹媽”的生產規模爆炸式膨脹後,合作企業中不乏重慶、鄭州等地的大型企業,貴陽二玻與這些企業相比,並無成本和質量優勢,但陶華碧從來沒有削減過貴陽二玻的供貨份額。現在“老幹媽”60%產品的玻璃瓶都由貴陽第二玻璃廠生產,二玻的4條生產線,有3條都是為“老幹媽”24小時開動。

作坊時代的“老幹媽”雖然產量很小,但光靠龍洞堡周邊的涼粉店已經消化不了,她必須開拓另外的市場。陶華碧第一次感受到經營的壓力。

陶華碧用了一個“笨辦法”:她用提籃裝起辣椒醬,走街串巷向各單位食堂和路邊的商店推銷。

一開始,食品商店和單位食堂都不肯接受這瓶名不見經傳的辣椒醬,陶華碧跟商家協商將辣椒醬擺在商店和食堂櫃台,賣出去了再收錢,賣不出就退貨。商家這才肯試銷。

一周後,商店和食堂紛紛打來電話,讓她加倍送貨。她派員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脫銷了。陶華碧開始擴大生產,她給二玻的廠長毛禮偉打了一個的電話:“我要一萬個瓶子,現款現貨。”

無論是收購農民的辣椒還是把辣椒醬賣給經銷商,陶華碧永遠是現款現貨,“我從不欠別人一分錢,別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錢”。從第一次買玻璃瓶的幾十元錢,到現在日銷售額過千萬她始終堅持這個原則。“老幹媽”沒有庫存,也沒有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隻有高達十數億元的現金流。

1997年8月,貴陽南明老幹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工人增加到200多人。陶華碧要做的不再僅僅是帶頭剁辣椒,財務、人事各種報表都要她親自審閱,工商、稅務、城管等很多對外事務都要應酬,政府有關部門還經常下達文件要她貫徹執行。除此之外,她還要經常參加政府主管部門召開的各種會議,有時還受命上台發言。

從部隊轉業到206地質隊汽車隊工作的長子李貴山得知她的難處後,就主動要求辭職來幫母親。雖然此時的陶華碧已是小有名氣的生意人,但她還是覺得李貴山辭掉“鐵飯碗”來幫助她是“秀才落難”,故極力反對。無奈之下,李貴山隻能“先斬後奏”,先辭掉工作再找到陶華碧,成為“老幹媽”的第一任總經理。

隻有高中文化的李貴山,幫陶華碧做的第一件事是處理文件。一個讀,一個聽。聽到重要處,陶華碧會突然站起來,用手指著文件說:“這個很重要,用筆劃下來,馬上去辦。”

王武和謝邦銀說,陶華碧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驚人,財務報表之類的東西她完全不懂,“老幹媽”也隻有簡單的賬目,由財務人員念給她聽,她聽上一兩遍就能記住,然後自己心算財務進出的總賬,立刻就能知道數字是不是有問題。

需要簽字的文件,陶華碧就在右上角畫個圓圈――這是她從電視裏看來的。李貴山覺得這樣很不安全,他在紙上寫下“陶華碧”三個大字,讓母親沒事時練習。陶華碧對這三個字看了又看,一邊搖頭,一邊為難地感歎:“這三個字,好打腦殼哦(貴陽話:太難了)!”但為了寫好自己的名字,她像小孩子描紅一樣一筆一劃地整整寫了三天。

有人問她練字的感受,陶華碧用她的“特色語言”總結說:“比剁辣椒難”。三天後,當她終於“描”會了自己的名字時候,高興得請公司全體員工加了一頓餐。

直到現在,“陶華碧”是陶華碧認識的僅有的3個字。

1998年,在李貴山的幫助下,陶華碧製定了“老幹媽”的規章製度。理財周報記者沒能得到這份製度的原文,但謝邦銀說他們沒有員工手冊,所謂的規章製度其實非常簡單。隻有一些諸如“不能偷懶”之類的句子,更像是長輩的教誨而非員工必須執行的製度。

就靠這樣一套如美國憲法般沒改過一個字的簡單製度,“老幹媽”11年來始終保持穩定,公司內部從來沒有出過什麼問題。

“陶華碧有自己的一套,你可以叫作‘幹媽式管理’。”貴州大學講師熊?曾作為記者多次采訪過陶華碧,他說:“比如龍洞堡離貴陽市區比較遠,附近也沒什麼吃飯的地方,陶華碧決定所有員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從當初200人的小廠開始,‘老幹媽’就有宿舍,一直到現在2000人,他們的工資福利在貴陽是頂尖的。”

在陶華碧的公司,沒有人叫她董事長,全都喊她“老幹媽”,公司2000多名員工,她能叫出60%的人名,並記住了其中許多人的生日,每個員工結婚她都要親自當證婚人。

除此之外,陶華碧還一直堅持她的一些“土原則”:隔三岔五地跑到員工家串門;每個員工的生日到了,都能收到她送的禮物和一碗長壽麵加兩個荷包蛋;有員工出差,她像送兒女遠行一樣親手為他們煮上幾個雞蛋,一直送到他們出廠坐上車後才轉身回去;貴州過年過節時,有吃狗肉的習俗,陶華碧特地建了個養狗場,長年累月養著80多條狗,每到冬至和春節就殺狗供全公司會餐。

除了“幹媽式”管理之外,陶華碧在公司結構設置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老幹媽”沒有董事會、副董事長、副總經理,隻有5個部門,陶華碧下麵就是謝邦銀和王武,一個管業務,一個管行政。謝邦銀笑稱自己就是個“業務經理”,因為總要撲到一線拚命。

1998年開始,陶華碧把公司的管理人員輪流派往廣州、深圳和上海等地,讓他們去考察市場,到一些知名企業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她說:“我是老土,但你們不要學我一樣,單位不能這樣。你們這些娃娃出去後,都給我帶點文化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