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長篇小說,可以說是生活的再創造,更是克服困難的結果。
往事難忘即成書。自己在長期的、廣領域的旅遊中,從省內到省外,從國內到亞洲、北美、西歐,開闊了眼界,豐富了閱曆,所見所聞,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壯麗的山河,一件件趣聞軼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新穎別致的民風民俗,風格獨特的生活細節,割不斷,放不下,繞不開,打下了一個個問號,促使我尋找答案,解讀品評,進行思考,並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我是幸運的,伴隨偉大的時代潮流,跟著滾滾前進的曆史車輪,親身經曆了不平凡的實踐。我有責任、有義務歌唱大好河山,鑒賞悠久曆史,欣賞燦爛文化,謳歌偉大人民,再現時代風雲,唱響時代強音,反映時代脈搏,進行生活的再創造,便產生了文學創作的動機,開始作《旅遊記》的夢。
經曆過那麼多事情,若一團亂麻,必須從茫茫的迷霧中形成主題,從浩如煙海中理出故事,在眾多人物中概括出小說角色,以及恰當地反映旅遊生活的細節。白天思考,睡在床上也思考,以致失眠,又在失眠中思考。經過多少個日日夜夜,終於浮出水麵,穿過迷霧,理出了頭緒,形成了故事梗概、角色的輪廓,再曆經四五個春夏秋冬,終於寫出了八十萬字的初稿。
寫作的過程即是學習過程。小說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曆史、文化、政治、經濟、宗教信仰、民風民俗、文學藝術各種知識,隻有在寫作過程中,邊摸索邊學習。有一種說法:長篇小說是個筐,什麼都可往裏裝。其實不是這樣,要有選擇、取舍,看是否有文化意義,是否有必然性和根據。雖然是小事不拘,大事不虛,也不能胡編亂造,黑字寫在白紙上,要經得起考證。比如典故,要符合曆史事實。再如傳說,也要有根據。就是打架,動作的一招一式,要符合武術的技能要求,這就要學習,參考有關資料。還有一種說法:小說小說,自圓其說。這是起碼要求。情節的前因後果,每個人物的前前後後,什麼人說什麼話,不能自相矛盾,要連貫一致。需要什麼知識就補充什麼知識,隻有在寫作中不斷學習。
與角色同悲哀,共歡樂。貫穿全書的主要角色有好幾個,還有配角如導遊、講解員等,他們都是有血有肉、具喜怒哀樂憂懼欲的人,要再現他們,沒感情難塑造角色。可以說是一個個活脫脫的人物,提供了角色的模特兒,要寫他們,必須鑽進去,又鑽出來。角色的喜怒哀樂,即是自己的喜怒哀樂,要與他們同悲同喜。這樣做是很傷人的,可為了角色的塑造,隻能如此。
不畏艱險,知難而上。我本無這部書,既然要創作它,也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要冒成敗風險,且非一朝一夕能完成,要經得起長期的翻來覆去的折騰。搜集和整理大量文史資料,形成主題,反映不少角色的思想感情,寫出比較完整、係統的大部頭文學作品,是很不容易的。特別是對於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有身體障礙、心理障礙、知識障礙、勞作障礙。不時發生懷疑、困惑、煩惱、後怕、猶豫、顧慮、徘徊、惆悵,甚至憂愁、擔心,各種不利因素總在折磨著人。可以說,寫作過程的每一步,都是耐力和意誌的考驗。從2009年開始,不分節假日,無論春夏秋冬,都在排除幹擾,與時間賽跑。曆經五年時間,方拿出初稿。寫初稿不容易,要修改也難,需要完善加工,增刪取舍,反複斟酌、推敲,哪些話該說不該說,是長說還是短說,是直說還是比喻、忌諱不忌諱。言多必失,七八十萬言,難免欠妥之處,雖力求準確、恰當,也難以處處如願。盡可能地把不妥之處,可有可無的段落、句子、詞、字加以糾正和刪去。在修改中,能糾正一個字都是成績,經打印、三校,才拿出送審稿。
寫作過程中,親戚、朋友、同學、同事或勸阻,或鼓勵,多有關注。老伴朱聲彩分擔了家務,給以理解支持;安小雷幫助打印,僅表示誠摯的謝意。曆經坎坷曲折,方形成這部作品,作為微薄的禮物,奉獻給社會,供有心的同誌品評、批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