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豫劇史話(1 / 3)

源流沿革

近幾十年來有不少戲曲研究者對豫劇的發源進行探討,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

1.梆劇發源於鄭衛之鄉,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明朝中後期中原盛行的“時尚小令”的基礎上,吸收了當時流行的“弦索”等藝術成果,逐漸行成。

2.豫劇可能是從東路秦腔演變而來的。豫劇不但在唱腔上、音樂伴奏上和東路秦腔(同州梆子)近似,而且在行當上、化裝上、表演上、劇目上都有很多近似的地方。

3.河南梆子作為中州地區的戲曲聲腔,乃是從弦索發展而來的,即由本地所近者,對於弦索加以遞改而形成的。

發展曆程:清乾隆初年河南已有梆子戲流行。乾隆10年(1745年)已有記載。廣州“外江梨園會館”的有關碑記上記載有乾隆27年(1762年)左右,有一個9人組成的“豫鳴班”在當地演唱過。此後,豫劇作為河南民從所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廣為流傳和發展。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河南梆子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大批女演員登上了豫劇舞台。先後建立了“永安、國民、永樂、同樂”四個戲園。1935年樊粹庭改建“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七七事變後,“豫聲劇院”改組成“獅吼劇團”。1936年常香玉隨周海水的戲班到開封演出,轟動開封。1937年2月以常香玉為首成立了“中州戲曲研究社”。王鎮南等為常香玉創作了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現代戲《打土地》。上演後成為豫劇編演現代戲的開始。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豫劇演出活躍在中原及周邊地區,成為宣傳抗日、解救民眾的藝術大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直接領導和關懷下,成立了河南省戲曲改進委員會,以“改製、改人、改戲”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為指引,對豫劇原有的班社進行了全麵的整動改革,大批的文藝工作者參加到了豫劇團體,廣大演職員思想麵貌為之新,藝術水平迅速接高,豫劇開始走了空前繁榮的道路。

豫劇的曆史概況

豫劇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的流行地區分布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係,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誌》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豫劇音樂分有四個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麵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麵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後在開封一帶的,形成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豫東調;流入洛陽的一支,發展為豫西調;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

豫劇曆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複善製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歎為空前絕後之才”。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

1927年後,豫劇界出現了女演員王潤枝、馬雙枝、陳素真、常香玉等,她們先後在開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了墜子、大鼓、京劇的一些唱腔、劇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鎮南等為陳素真、常香玉等編寫了一批新戲,使豫劇的舞台藝術發生了顯著變化。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調的基礎上,吸收豫東調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卓然成家。小生趙義庭、須生唐喜成、黑臉李斯忠也成為各具特色的名演員。

1949年以後,河南豫劇院三團,以演現代戲為主,創作了許多新戲新腔,並培養出一批以演現代戲見長的演員,如高潔、魏雲、柳蘭芳、馬琳、王善樸等。

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