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古代奇書《山海經》和後來的《水經注》中,都有關於此山的記載,置身其幽靜的自然環境之中,使人頓生超然塵外之感;諸多名勝又與美麗的神話傳說相關聯,更豐富了這片錦繡山水的文化內涵。
這青要之山據傳是黃帝的密都,山中有一名為武羅的女神,她不但長著一副動人的容貌,而且還是掌管人世間姻緣的愛神。
據說當年與黃帝大戰的蚩尤敗退至青要山時,就是被這武羅女神的驚世之貌所打動,才放下武器歸降了黃帝的。
其中,青女峰山險崖陡,挺撥俏麗;更有奇者,遠望顛峰的山凹處,若有一少女,亭亭玉立,側身回首,顧影自憐,儀態端莊,楚楚動人,當地人叫它“閨女石”。據傳,這就是華夏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降霜仙子──青女的化身。
彭瓏榮二人輕功都是登峰造極,入青要山走不多時,隻見一處湖水清明如鏡,四位山色,倒映水中,就如點綴在青要山中的一顆耀眼明珠。潭內黑暗如漆、陰氣沉沉,雖然彼此練有夜目,卻依然不能及遠。
彭瓏榮取出罩在蛟皮之內的神農尺,為了不被皇甫麗華知曉,所以並未將蛟皮除去。即便如此,神農尺依然在彭瓏榮的《易筋經》內功催動下迸出碧霞萬道,耀眼爭輝,頓使武羅潭生色含輝。
皇甫麗華沒有接觸過神農尺,自然不了解其中的奧妙,雖然覺察到彭瓏榮身上的異常,卻因為彭瓏榮結印念咒文,而誤認為是施了什麼法術。
此時彭瓏榮已脫下衣服,換上一身水衣,將神農尺插在背上,施展《廣鶴身法》,直向潭中降落。
神農尺確是稀世奇珍,人間異寶,入水後,在《易筋經》內功的作用下碧霞大盛,圍著彭瓏榮周圍打轉,潭中的水被碧霞隔開,無法到達身旁。
那潭內中有奇大無比的魚、蝦、龜介之類極多,潭底下多係岩石,而且快如利刃,普通武功水性再好的人,落了下來,既承不住這種深水壓力,更受不了那種銳利岩鋒,要不受傷才怪。
潭的範圍很大,到底通到哪兒,誰也不知道,彭瓏榮一意尋寶,當然不願費時去研究這種無意味的事情,但是這麼大的地方,想找尋一把寶劍,還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尋來尋去,什麼也沒有找到,神農尺碧霞所及,洞澈九幽,照著一個岩洞,反映出一物,那被照著的東西也發射白光。
彭瓏榮正待前往察看,忽然那東西白光大盛,耀眼爭輝,而神農尺也光華閃閃,繞著彭瓏榮回轉得愈來愈快,好像保護愈加小心。
但那東西,早已脫水飛出,盤旋洞中,原來這東西是一柄寒光閃閃的寶劍,劍柄上全發出十彩豪光,宛如慧星運行空際,瑰麗絕倫,而劍身迸出萬道銀芒,千條彩瑞,雪蓮朵朵,隱蘊風雷。
彭瓏榮依仗著神農尺護身,一騰身,往前一竄,徑向神劍柄端奔去,想法把這劍柄抓住。
怎奈物已通靈,善解人意,隻見霹靂一聲,光華打閃,這東西竟挾著雷霆萬鈞之勢,向彭瓏榮劈來,
升級過的暗位麵就是不一樣,對彭瓏榮接觸到的寶劍迅速展開了分析,根據已知的方法,得出利用“血氣”來一試,立即聚氣凝神,正心誠意,功能經脈,力貫四肢。
這一來,神農尺似互生感應,隻見它碧霞大盛,護身碧光也加大了數倍。
彭瓏榮再度騰身而起,雙目凝視寶劍,注重異常
這時,寶劍正在他的頭上盤旋著,紫龍珮發出萬道碧霞,將它撐住,落不下來,彭瓏榮已咬破手指,吸了一口血,運氣凝神,朝著劍身噴出。
這一下,中個正道,隻見它光華乍斂,“錚”的一聲,由空中落降下來。
彭瓏榮伸手接住劍柄,卻是一把三尺長短的銀色寶劍,彭瓏榮這一喜真非同小可,忙攜劍上岸。
皇甫麗華見到彭瓏榮得手,心中自然也喜悅異常,看了劍更歎為觀止,劍柄上,刻著四個蟲形古字,二人都接受過廣成仙派文學素養的培養,一看卻認出那是“青霜至寶“,忙著對劍磕了四個頭,算是謝過老祖先嘉惠子孫之德。
禮畢後,彭瓏榮將神兵交予皇甫麗華,又笑向她說道:“我還得再去潭中一次,找尋劍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