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村莊,與世隔絕。窩在群山中,仿若落地的一輪圓月。它是江南地段上一個小小的顯為人知的村落,全村,七街180戶人家。走遍全村每戶人家,隻需半天時間。這兒房鄰房,屋接屋,家家鄰隙間堆著高過房頂的草垛及柴垛。這裏村人們走街串戶,一片詳和。

村子的地型就像一個碗,碗裏是居戶房屋,碗沿是堤坡。

翻過碗沿的碗外:

東邊是農田,一望無際的田野,不同季節不同農作物。再加上家家後院都種果樹與蔬菜,飼養家禽。因為勤奮勞作,加上所謂傳說的庇護,幾乎家家戶戶年年豐足。  西邊是一條河,長江的一條支流,被稱為“龍渡河”。它的傳說是一條偶然被出遊的龍族遺落在河中的小幼龍,被村民發現並細心照顧,最終在河裏成長後飛升回歸家族,並給村莊人留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祝福,以作回報。而這條小河流,也改名叫作“龍渡河”。

南邊,是村裏人“曾來處,終歸處”的長眠之地。

北邊,是一條與城市相連的大路。一條林蔭大道,兩邊蔥蔥田野。

原先,就隻是一片荒無的道路。後來,隱居此處的人出村少,來村莊的外人幾乎沒有。村長覺得浪費了這肥沃土地,就帶著村民們在這兒開墾了一片農田,隻留下一條寬窄適度的道路,方便車輛出入,方便村裏的孩子們去外地求學,才會有這樣詩一般的道路。

梧桐葉,翻飛季節。紛紛落,長亭相離別。從村口出發,到大公路口,要走足足一個小時。如果是外人從城市裏來,下了大巴車,踏上這條林陰大道。就會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一般時候,隻在過年前有人從此去大城市購年貨,但村民更喜歡坐小船從西邊的“龍渡河”去往同樣封閉的鄰鎮購物或拿今年多餘的農作物收成去換購年貨。這條路,可謂是繁華與隱世的唯一通路。所以說,它有著詩一般的名字“湘月歸途”,刻在村名牌坊邊的石碑上。而村名牌坊隱在兩株參天大榕樹之間,如果不從公路走近些,外麵看不到這塊牌坊。

右聯:秋行秋歸秋來回 千秋唯美

左聯:水湍水潺水緩急 逝水華年

橫批:湘月村邊

地碑:湘月歸途

因此,這就是湘月村,村名的由來。隻因為它獨有的村莊文韻,以及曆史傳說。所以它的名字,也是唯美有深意。它原來是古時躲避戰火或朝堂風雲的閑雅之士們的隱居之地,聚積的隱士多了,就慢慢形成了村落。那些文人墨客也一代一代漸漸成為,擁有獨特氣質的農民。這幅對聯,是文人們因楊慎詞有感染而提,詞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個寧靜詳和的村莊,總有著讓人感懷的浪漫,唯美卻遺憾。也許,這缺憾美才是詩人喜歡隱世山林,歸農養性的獨特氣質。因為詩歌,唯美且憂傷。

上天是公平的,它賦予所有人缺憾美。人間總有那麼多悲劇和不如意。如果一切都太順利,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活在詩歌裏。一切都像是天注定一樣,總有些人,一生都如詩如畫,如歌如泣。淒切的情,憂傷的美。一份感懷,一份執著;一份浪漫,一份憂愁;一份迷戀,一份灑脫;一份淡然,一份夢幻……

------題外話------

第一次發篇,請多多理解。事實上,我不知道怎樣才算是好的小說。但這個故事,這份情感,在我夢裏反複,我想寫下來,更希望有人能支持我在這個天地裏,寫下去。

一分真實,一分虛擬。如有故事雷同,或是引經典故,或緣來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