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1)

自盤古開天辟地起,這個空間便被分為了人、妖、仙三界。這三界之間,由結界相隔,結界之強,非有通天徹地之能,無法撼動分毫。

在此空間之中,有兩位至強者,一位是仙界統領,神王。一位是妖界統領,妖王。而三界之中發展最為緩慢的人界也有自己的統領,人皇。可人類相比於妖仙兩界而言實在太過弱小,所以人皇雖在人界擁有和神王、妖王在各自的世界裏一樣的權勢,但論實力卻是連給神妖二王提鞋都不配。

千餘年前,妖界二王發動叛亂。妖王原本是可以避免這一切的發生的,但他太過信任自己結識多年的兄弟了,就連最為信任的手下直言勸諫,妖王也絲毫不為所動,甚至將其關入了妖獄。

妖王中毒,妖界大亂。

偌大的妖界,被廝殺叫喊聲充斥著,有的人識時務者為俊傑,及時投靠了二王,還有的人對妖王的信仰已經到了盲目的地步,還在殊死頑抗。

妖界的動蕩,持續了多年,也終於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整個世界長時間的鬥爭,導致了空氣中各種元素的不均衡,而人妖兩界的結界,就此破損,不少妖怪趁機前往人界,有的是為了逃命,還有的,是為了更大的野心。

終於,神王也坐不住了。

妖王是誰,或者說是妖界再怎麼動蕩,也和神王沒有半分關係。但一旦結界被破壞導致三界失衡,仙界也會受到影響,那神王就不能坐視不管了。

冒著損失修為的風險,神王前往了妖界,重傷了妖界二王,並且為妖王解了毒,隨即與妖王聯手,修補上了人妖兩界之間的結界。

妖界的動亂,就此結束,而人界的動亂,才剛剛開始。

眾妖來到人間,如狼入羊群,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一時間,人界妖物橫行。

眼看人界日益羸弱,仙人不忍。於是仙界之人整理了仙界的降妖之法,命一小仙送給人皇。畢竟結界雖強,但並非不能打開,可穿過結界的人能量越大,對結界的損害就越大,所以再三考慮之後,還是派了一個實力低微的小仙前往。

卻不料,小仙在送法的途中,被妖物襲擊,倉皇之中,隻來得及保命,而降妖之法,卻是遺失了數卷。

所以最後人皇所拿到的降妖之法,隻是一頭一尾,中間部分已是無跡可尋。可當時形勢危急,人們雖然在妖物肆虐的日子裏通過反複的試探,找到了些許能夠讓妖物忌憚之物,可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於是人皇當即下令,將計就計,把這降妖之法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送往了陽氣最為旺盛的少林,而另一部分,則是交給了禦林軍統領。

這一時期,被後人稱為盛妖一世。

盛妖一世,持續了百年之久,最終在人皇的帶領下,成功消滅了人界大部分的妖怪。剩下的一些妖怪也是銷聲匿跡,不敢輕易暴露自己的位置。人界,又恢複了平靜。

可在三百年前,妖物出現的頻率,又漸漸多了起來。時任人皇,早已不是千年之前的人皇了,隻能從典籍之中得知少林有除妖之法,於是人皇便設立的國師之位,請少林高僧前來任職,旨在斬妖除魔,彰顯國威。

可時隔多年,少林也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少林了。

數百年前,妖物幾乎消失殆盡,誰又能想到他們還會卷土重來?而少林也早已分家,當初盛妖一世時期,為了更好的除妖,少林在人界各處皆設有寺廟,後來盛妖一世末期,那些被分派出去的少林弟子,也再未歸來。

所以現在的少林,雖還算有降妖之法,卻已無降妖之人。

正當此時,卻聞民間出現了另一群人,斬妖除魔,手段通天。

原來,盛妖一世末期,人皇便知妖物雖退,但絕未消失,所以臨終之前,便令當時帶人降妖的禦林軍統領,選出二百降妖精英,前往一座名叫茅山的小山上設立了道觀。

道觀前期還需要朝廷的俸祿,可後來前來祭拜的香客越來越多,再加上這二百人漸漸的去世,道觀裏的人越來越少,以至於每日的香火錢,便足夠觀裏人養活自己了。時隔多年,朝廷早已忘了還有茅山一脈,而世人隻知道觀裏拜的是三清老祖,也不知觀裏的道士,竟還有斬妖除魔之能!

道觀中人,亦是以慈悲為懷,心係天下蒼生,所以每當有人將孤兒送來道觀,道觀中人都會將其養大,作為道觀的繼承人。所以道觀才一直傳承至今,隻是妖物已經多年未現,道觀中人的降妖之法也漸漸生疏,但有了這一支降妖生力軍的出現,還是給了人們堅強的信心。

到了盛妖二世的末期,妖物並未像盛妖一世一般被大範圍的消滅。而是突然紛紛隱藏了起來,在這三百年間,偶有妖物作祟。漸漸的人界形成了以人為主的,人妖共存時期。

時至今日,也沒有人敢說盛妖二世,已經完全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