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2(2 / 2)

四種方案提出後,在遊擊大隊上層領導中討論了半天,最後決定采取第四種方案。大隊長魯文軒認為,第四個方案最圓滿,對常備七旅有道義上的交待,讓安忠良無話可說,實際上又能獲得最大利益。為了切實保證獲得最大利益,魯文軒又提出,開戰的消息還是應該透給嶽雨生。魯文軒認定,即便有準備,嶽雨生也不是常備七旅的對手,安鄉保民軍的大刀,長矛,老套筒,對付不了常備七旅新配備的輕重機槍。

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魯文軒的判斷。1940年10月7日,常備七旅全線進攻嶽雨生主力駐紮的溪河鎮。雖說嶽雨生事先得知了消息,加強了防衛,一天一夜的激戰過後,還是潰敗了,被常備七旅的追兵趕著,逃到了抗日民主政權治下的新五區。嶽雨生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率八百殘部接受了遊擊大隊的改編。其後幾天,被打散的下屬隊伍又陸陸續續地歸順了不少,遊擊大隊的實力得到了擴充。這年年底,遊擊大隊更名為遊擊縱隊,魯文軒任縱隊司令,郜明任縱隊政委,嶽雨生當了兩年縱隊副司令,入了黨,1942年帶著一批遊擊戰士進了大部隊。

收編了嶽雨生部武裝,郜明和魯文軒麵對的除了日本人,就是安忠良的常七旅了。起初,雙方還相安無事,後來就不行了,小摩擦總是不斷。可就是在摩擦期間,遊擊縱隊和常七旅都還是打鬼子的。郜明在晚年回憶起這段歲月時,曾鄭重其事說過:“說安忠良的常七旅從沒打過鬼子是不對的,這個人會鬧摩擦,對北溪抗日民主政權搗了不少亂,但打鬼子是真打的,這一點我可以替他作證。”

不過,最終安忠良還是混不下去了——不是郜明的遊擊縱隊不讓他混下去,是他自己手下的副旅長劉克敏,參謀長丁大泉拆了他的台。這兩個寶貝勾結日偽軍,要曲線救國,脅迫安忠良參加,安忠良不幹,失魂落魄地逃到了遊擊縱隊司令部。其後,由郜明和魯文軒派兵武裝保護,平安地把他送到了省府所在的國統區。到國統區後,安忠良在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國軍遊擊區方略之檢討》的文章。在文章中,安忠良坦承自己建立遊擊根據地種種努力的慘敗,得出的結論卻是:他在北溪河地區的慘敗,是日偽軍和共產黨遊擊縱隊兩麵夾擊造成的,指責共產黨武裝遊而不擊……

看到安忠良的文章,郜明大怒,當即寫了一篇題為《民眾的選擇和民眾的勝利》的文章予以反駁。指出,共產黨從未對常七旅進行過夾擊,倒是安忠良和常七旅幾次想借日偽軍的手消滅遊擊縱隊。常七旅最終走到附逆投敵的道路上,身兼常七旅旅長的安忠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共產黨人自始至終對得起安忠良,就在他孤身一人落荒逃進根據地時,民主政權還承認其四縣聯縣縣長的法定地位,還再三懇請他留任。文章寫得不卑不亢,入情入理,既有力地駁斥了安忠良的攻擊,宣傳了抗日民主政區的成就,又使國民黨當局找不到發難的借口。

這篇文章在根據地的小報上全文發表。後來,又被延安的報紙刪節選用,郜明一時間名聲大振。據說,一位相當級別的中央首長看後曾在報上批過這樣的話:“……這個郜明不簡單,我黨十分需要這種能文能武,懂得鬥爭策略的幹部!”

這時候,郜明在政治上漸漸地成熟起來了。艱苦複雜的政治鬥爭和真刀真槍的遊擊戰爭決定性地改變了昔日的那個他。直到這時,郜明才深深懂得,黨終究是英明偉大的,做黨的機器上的齒輪和螺絲釘,是他人生最好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