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伺候我坐月子(3 / 3)

用愛培養:讓先生成為超級奶爸

想生就生的勇氣,除了愛的力量,還與先生用實際行動的支持和配合密不可分,家是夫妻兩人同心協力的結果。仲生育了三個孩子,但並沒有離開職場,相反她的事業和先生的齊頭並進。她經常開玩笑說,孩子生得越多家業越旺。

這樣的一個大家庭,家務由誰來做?結婚以後尤其是生兒育女後家務事開始雜亂繁重,因婚後家庭事務理不清最終導致矛盾重重甚至夫失和的不在少數。為了調和矛盾,現代女性往往做出犧牲,要不顧及家庭退出職場,要不側重於職業發展,不生或少生,很有人有條件做到兩者兼顧。仲是幸運的,她生了兩三個孩子竟然還穩守職場,甚至不斷向前推進,這都得益於她先生的對家庭事務的共同分擔,以及對她事業的支持。

剛結婚時,仲的先生不會做飯,卻自覺承擔起做飯的重責,一做就是23年。有時仲比先生早下班回到家,婆婆會習慣性地對她說,她兒子做的飯好吃,等他回來再做,你先好好休息一下。婆婆的“縱容”,先生的疼愛,仲很少操心做飯等家務事,而先生則成長為家裏的“大廚”。第三個小孩出生後,除了大女兒的幫忙,先生也會給小孩洗澡和喂奶,所以盡管45歲再當媽,仲依然很瀟灑,最起碼不用愁幫手。有時仲需要外出工作,想帶上剛滿月的孩子,先生覺得她會很辛苦,孩子也會勞累,便不允許,仲發現他居然可以一個人就把孩子照顧得妥妥的,一點也不比她差,是一個深藏不露的超級奶爸。仲很感歎,好丈夫是要用愛培養出來的,現代女性必須懂得培養做家務、帶孩子的丈夫,才能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事業上。

因為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俗話說愁生不愁養,隻要生得健康,養育就不是難事,仲讚同這種說法,不過她認為難與易隻是相對而言的。供書教學自然是難事,尤其是三個孩子。有人曾做過大概的估算,在廣州養育一個小孩直到大學畢業,最少需要200萬元。如此大的成本,她愁嗎?仲回答說,養孩子的成本取決於如何養。

“孩子的培養沒有既定的模式,主要取決於你想將孩子培養成怎樣的人。我一直認為,孩子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學習上盡力而為就可以了。所以我不為小孩擇校,兩個女兒上幼兒園、小學都是就近入學,沒有為擇校花一分錢,再好的學校也有差的老師,再差的學校也有好的老師,所以我覺得無必要擇校,學得好不好主要決定於孩子自己。”仲持這種觀點。她的大女兒由小學到大學都是憑能力考取的,她從來不給女兒施加壓力,女兒現在讀的大學也不是名校,她也不覺得也沒什麼不好。不過,她會強調培養女兒的能力,身心要健康、懂得處理好人際關係。大女兒並沒有辜負仲的培養,她在學校是團總支書記,能力好、責任心強,也已經考取了教師資格證書,明年畢業就可以去做老師了。仲也支持大女兒和自己一起生意,不管女兒如何選擇,她都尊重女兒的選擇。

即使是課外興趣班或者補習班,仲也一向尊重女兒自己的選擇。兩個女兒對舞蹈感興趣,就送去學習舞蹈,她們不想學了,就不再上課。現在很多孩子都上補習班,女兒也曾回來跟她說,她也照樣交給女兒們自己決定。她非常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不想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因為她一直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隻要對自己有信心,肯努力,必然會成功。人生是一個不斷前行的過程,人隻管不斷向前走,沒必要想太多。有時候,想得太多顧慮就多,製約也會多起來,束手束腳無法前行。辦法總會比困難多,少點瞻前顧後,行動果敢點,才不會後悔。

後記

人如其名,仲是坦誠的,有愛的,也是堅強的。我欣賞她的果敢和自信。為了追求自由,仲在38歲“高齡”時毅然跳槽,離開人人羨慕的事業單位,重新創業,並在39歲生下第二孩;為了愛,她堅定地在45歲生下第三胎,她不否認她對孩子的熱愛,也不回避對生男孩的渴望。在她女性軀體下包裹著的是不同尋常的堅強的靈魂,敢想敢為,豪情萬丈。

在這個男權社會裏,因社會分工與評價標準的差異,女性實現同等的目標要比男性付出更多,在充滿競爭的角逐中每每處於弱勢。身為母親,我不輕視女性,因為她們一頭係著家庭,另一頭牽著事業,舉步維艱,小心翼翼;身為已生育女兒的母親,我更是憐愛和心疼她,因為知道女兒未來的路一定不會好走。為此,數位已生育女兒的母親(訪談了數位大學同學,現為中學老師),盡管已穩步邁進40大關,但麵對著遲來的政策,反應異常強烈,似乎看到了一線的生機,她們再生一個男孩的願望相比她們的丈夫要迫切得多,可能是因為隻有兒女雙全,才能撫平其內心的失衡與不安。然而她們又會深深地陷入糾結,因為生男生女全憑天意,而且40多歲,停止孕育也達15-20年,能否培育出健康的孩子也不敢盲目自信。

另一個讓我們糾結的事情,就是孩子的教育。仲的瀟灑有其自信的緣由,當然也有要求的差異。人的幸福感並不會隨學識與財富的增加而提升,其實見識廣了,選擇也就多了,選擇太多本身就是一種痛苦。40多歲的女性,家庭相對穩定,經濟條件較為成熟,教育孩子有一定的經驗。但是在這嚴肅的教育問題上,她們又何以做到聽之任之,不擇校?不參加課外訓練?不上補習班?不上名校?放眼近年火熱的早教課程、國際學校和競爭日趨激烈的層層升學選拔考試,真叫人眼花繚亂,心力交瘁。隻要你曾經陪伴孩子走過上述的每一階段,身為媽媽的你都能深刻體會到其中的艱辛與苦楚。試問一位奔五的中年媽媽,如何與二三十歲的年輕媽媽比精力?或者勇敢地選擇再走一次。相比仲,我們真的缺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雄心壯誌,也真的難以做到隻顧不斷往前走,不瞻前顧後的灑脫。隻能說,什麼年齡就做什麼事,錯過了就再也難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