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樂融融地球村(3 / 3)

姐弟仨相互陪伴鼓勵

如今大女兒已經23歲,大兒子17歲,最小的兒子也14歲了。大女兒大學即將畢業,大兒子上高一,最小的兒子上初中二年級。

他們讓我省心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互相之間的陪伴,二是我們從就鍛煉孩子的自立性,很堅強又很懂事,知道體貼和尊重住家阿姨。兄弟倆在國內相互陪伴,姐姐小學畢業就去美國和我的娘家人一起生活,從18歲開始自己出去獨立生活。可能因為我們常常放手的原因,他們從小就養成了自己當自己做主的良好自律習慣。

如今姐姐雖然在美國生活(12歲就去了美國),但孩子們之間的聯係從未間斷。姐姐經常來電話、微信、QQ,表示對弟弟們的關心,鼓勵弟弟們要加油。在寒暑假,姐姐有時回來,會給弟弟們帶來一些禮物和鼓勵的話語。姐姐每次回來也會給弟弟們做好吃的,炫一下自己的手藝。還會帶著弟弟們出去玩啊,去見她兒時的小夥伴啊,一起到二沙島騎腳踏車。姐姐還可以帶弟弟們去旅行,前年就帶了小弟弟回台灣,住了大約有20天。

今年暑假兒子們的台胞證和護照到期需要換發,他們一起回台灣台中,在他們的小姑姑那裏過了兩星期左右。孩子多了互相有個伴,也讓我們感到非常放心。他們之間也有著互相掛念對方的好習慣,這不今天姐姐還在網上問弟弟們是否都長高了?現在他們要穿多大尺碼的衣服?她回來時要送給他們。大兒子說:“媽媽我理的這個發型會不會像小混混?今天視頻中姐姐看到了會不會誤會以為我不爭氣?”看來他是非常看重姐姐的看法和意見呢。有時候他們也會流露一點小傷心,尤其是姐姐,她覺得沒有能夠跟我們生活在一起是一種遺憾,一種缺憾,總希望下一次再回來時我們能夠再多點時間在一起。

之前,我和他們的爸爸放在工作和做社會公益活動上的時間比較多(爸爸任廣州市台協資深常務副會長,還擔任轉型升級領導小組的主任),常常不在他們身邊,而且孩子六七歲時就沒有再請住家阿姨了,所以他們兩個比較早學會照顧自己,也都比較懂事。

我則是一個較為大大咧咧的母親,甚至可以說是粗枝大葉的母親,又經常世界各地跑來跑去。也可能孩子比較多的原因,也有可能因為我本身就有姐妹三個,所以從小在娘家時也沒有機會被嬌慣,從小就是非常獨立。記得我從初中一、二年級開始就在母親的工廠裏勤工儉學,幫忙貼補家用了。我從小不嬌氣,能夠吃苦耐勞,我待孩子們也是如此,從小我們就鼓勵他們把用過的玩具拿出去在小區擺地攤,懂得和別人分享等。力爭上遊,身教重於言教,時刻提醒孩子們不要忘記善良是人的本性。讓他們也能夠遵行“衣冠與世同,在家常早起”這個我們宋家老祖宗留下來的輩分家規。

其樂融融小小地球村

我父母都是20世紀50年代的大學生,父親是西安交大機械係機床專業的高才生、學生會主席,學生時代被打成“右派”(後被平反),80年代初去了美國。他總希望把我們都接到美國去,在2005年幫我們全家也辦了移民。

當我帶著三個孩子踏上美國的土地,看到父母在美國的生活後我們也就放心了,條件比我們想象的更好。當時父母希望我們和孩子們都能夠選擇移居到美國生活,也好跟他們多一點時間在一起。我們在國內做生意讓他們非常擔心,擔心政策不穩定,擔心隨時會發生變化,而且在美國孩子教育是免費的。我非常理解父母和家人的感受,經過考慮,最終還是選擇回國,回到先生身邊,一起繼續打拚。於是,第一次回美國的娘家,隻小住了一個月左右(美國政府給我們辦理的正式綠卡也在我們準備返回國內的前幾天寄到),便帶著兩個兒子返回國內,留下大女兒妞妞在美國。

回過頭來看,當時決定再生第二個兒子是正確的選擇,一個兒子太孤單。如今,他們倆相依相伴,互相商量,互相幫助,互相欣賞。從弟弟3歲開始,6歲的哥哥就會依賴他叫外賣,弟弟從來不出錯,可以準確地報出家裏長長的地址,總是在電話中一氣嗬成。這一點哥哥就做不到。哥哥和弟弟常常配合組織策劃,安排同學和鄰居家的小朋友們玩,10多個人晚飯後或者周末早起去體育場踢足球、打籃球。兄弟倆一起玩到大的共同朋友很多,常常是哥哥做得比較出色的事情弟弟又接著效仿。哥哥也常常在我們麵前誇讚弟弟,說弟弟的性格非常好。我和先生都喜在心裏,覺得多要個孩子很好。

前幾年外公健在時,家人也會時常從美國過來和我們一起生活小住。每當這時家裏就是一個聯合國,外公外婆舅舅大姨持美國護照,爸爸和兩個弟弟是台灣護照,媽媽和姐姐是中國護照。

外公過世後,最近一兩年家人們來的機會相對少了。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的空氣和水質讓他們感到非常食物擔憂。孩子們都非常盼望我的家人能夠經常來和我們生活,因為我的娘家人都非常疼愛孩子們。外婆誇:“大棒棒(大兒子乳名)像我,厚道。”大姨則對著小兒子說:“我最疼我的小棒棒了(小兒子乳名),因為我是看著他出生的,對不對?”一邊說一邊親。舅舅那時候在忙著下廚給孩子們和外公做好吃的。家裏仿佛每天都洋溢著喜氣,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小小地球村!

後記

孩子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我們要善待他們,請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父母的言傳身教,兄弟姐妹的相互陪伴和協助就是最好的教育和學習。孩子的出生並不會影響女性和家庭對事業的追求,對社會的參與,因為父母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努力就是孩子們成長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