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孩是一件雞肋事兒
(現在二孩政策全麵放開,你有考慮再生一個孩子嗎?)目前來說,如果可控我是不打算生第二個寶寶的。無論是經濟因素、社會壓力還是對未知的恐懼,都讓我對生二孩望而卻步。
在大城市生活,養育兩個孩子經濟壓力實在是有點大。現在生活成本、教育成本不斷上升,我和先生一直主張盡可能給女兒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創造好的條件讓她成長,如果再生一個孩子實在是有些難以負擔。算算育兒的巨大經濟成本,就會讓我們不得不再多考慮一下。我和先生都是工薪階層,也都對生活質量有要求,不想因為多生一個孩子而降低我們目前的生活水平。
此外,生了二孩社會壓力也會很大,我和老公現在就處於兩夫妻養“四老一小”的狀態。父母們年紀都大了,身體也都不是很好,錢隻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照料老人們的生活,讓他們有一個相對舒適的晚年。所以,生第二個孩子,對我們而言,實在是屬於“心有餘而力不足”“想想就好”的雞肋事兒一件。
最重要的是,高齡產婦對未知的恐懼是十分巨大的。我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就一直擔心她可能不健康,更何況現在的我已經37歲了呢?如果我知道生下來的寶寶一定是健康的、聰明的,我有可能嚐試,但我實在沒有信心去試,因為會害怕。雖然現在的醫學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但這種概率事件,中了就是滅頂之災,對一個家庭來說,這是巨大的痛苦。況且現在的社會壓力如此之大,就算他是健康的,但是智力平平,需要我們花很多的精力去培養,麵臨以後的生存壓力,這也是得不償失的。
(那你先生也讚同你的想法嗎?)對,我和我先生的意見比較一致。其實,另一半對於要不要二孩的態度往往和他的工作性質、工作壓力、工作收入各個方麵的狀況是高度相關的。就我們家來說,我先生和我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我們都想要過品質生活,在現有的工作收入和工作強度下,全心全意培養好一個孩子是我們的最佳選擇,沒必要把自己弄得太疲憊。但是,我先生單位的一些女同事,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好,政策一出台,就在計劃要二孩,她們可以休兩年左右的產假,有充足的時間讓她們可以陪伴孩子成長。我們都知道,3歲前的孩子是最需要花費心力的,不僅要照顧他們的身體,還得陪他們玩兒,還得玩兒出花樣,這樣耗費的精力就會多很多。而且,她們不用考慮經濟方麵的問題,最擔心的就是高齡產婦的孩子質量問題,因為風險還是有些大,雖然現在的醫學技術已經比較發達了,但她們擔心的還是比較多。
(其他家人也是這樣想的嗎?比如父母。)我們的父母還是希望我們能夠再多生一個孩子的,因為覺得我女兒一個人也實在是有些孤單,況且現在政策出台了,身體也還可以生,最好還是再生一個。老一輩“兒女雙全”“好事成雙”的思想還是比較重的。他們有時候還會跟我女兒說:“讓媽媽再給你生個弟弟好不好啊?”給她灌輸一些這種思想。
(那你是怎麼應對父母想讓你生二孩的這種狀況呢?)老人家嘛,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畢竟他們自己都有很多兄弟姐妹,很注重兄弟情義。但是,我們也有我們的為難之處,所以有效地避開找托詞就好了,也不能為了這個惹老人家生氣,畢竟年紀也大了。還好我先生的想法和我比較一致,要不然我真的有可能就孤立無援,被迫要生個二孩了。所以,這件事上,關鍵還是得看夫妻雙方的意願和態度。因為孩子還是得自己帶,老一輩和我們的育兒觀差太多了,這也是難以調和的矛盾,盡量協商就好。
一個寶寶已經是最好的禮物了
(有和第一個孩子聊過關於二孩的問題嗎?)有時候開玩笑的時候會提起,其實我們家的孩子還是挺想有個弟弟或者妹妹和做伴的,一個人畢竟是有些孤單的。她經常看一些文學作品,對姐妹情還是挺期盼。我記得帶她去看《冰雪奇緣》時,她看到裏麵愛莎、安娜兩姐妹很開心地團聚時,竟然有點想哭的樣子,很激動地跟我說:“媽媽,你給我也生一個妹妹吧。”我能感受到,她是不抗拒的。而且,她也4歲了,上幼兒園也有了新的小夥伴,她也漸漸能體會到陪伴、玩耍的樂趣,學會了和他人的交流與分享。現在4歲的小朋友都愛玩兒過家家的遊戲,有一次我在廚房做飯,我女兒在客廳裏把娃娃擺成了一排,取了各種名字,不一會兒,她就哭著跑過來對我說:“媽媽,莉莉打我。”我問她:“莉莉是誰?”她指著其中的一個娃娃說,那就是莉莉,惹得我哭笑不得。她一個人還是需要玩伴的,所以要是家裏有個新的小生命她應該也是會開心的,接受度比較高,我們家的問題其實不在我女兒的身上。
(出於為女兒的考慮你才不想要二孩的嗎?)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我覺得第一個孩子已經是上天給我的最好的禮物了,我最近時常會因她不動聲色的成長和變化而驚訝。每天睡覺之前,我都會給她講故事,想讓她睡得安心一點。我一直以為這就隻是個講故事的動作而已,直到有一天,我聽到我女兒對著複讀機在複述我給她講過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神采飛揚的。我才意識到,原來以為隻是打發睡前時間來做的一件事,卻鍛煉了她的表達能力,這讓我特別開心。而且,她的成長不僅是智力上的變化,情商也在發展。有一次我和我先生吵架了,我先生買了一束花,女兒興衝衝地捧著花過來對我說:“媽媽,你別生爸爸的氣了,你看,爸爸都買花了,我們都好愛你的。”聽了這番話,我真的是特別感慨,沒有人刻意去教她說這些,但她就學會了。在我和先生相處的過程中,女兒學會了感受,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真的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