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第一節 我喜歡來自毛主席家鄉的年輕人(1 / 3)

第一節我喜歡來自毛主席家鄉的年輕人

----序《中國刑警大掃黑》

浩然

那是早在1985的春天,也就是3月20日,我帶著身心病傷和不甘沉淪而苦求“東山再起”的艱辛,應中國作家協會之約,來到黃海之濱的江蘇省南通市參加“春江筆會”。東南西北的作家來了二三十位,包括老作家峻青、碧野、蘇玉孚,中年作家木青、金振林、鳳章、龐瑞銀,青年作家為數最多,其中就有楊遠新。

這個風華正茂的小夥子留給我的印象除了一般年輕人共有的特點外,還有三個獨到的特征:滿頭黑發,呈波浪形自然卷曲;兩道濃眉,左眉心含一點白;下巴寬闊,有一顆豆狀的黑痣。不能說他不瀟灑,不能說他不英俊。但從其談吐,從其舉止間表現出來的,卻是憨厚、淳樸、熱情、誠實,甚至有幾分呆氣,沒有一點當今青年作家那份新潮時髦的派頭,那種目空一切的自大,那種唯我獨尊的狂妄,簡直像個普通農民,恰切點說比普通農民還不如。

筆會期間,作家們分布到南通市所屬的十多個縣市采訪、講學。在金振林和中國作協同誌的刻意安排下,遠新與我同行,我們一起到離黃海最近的如東縣,同吃同住同勞動,同采訪同寫作同講學了十多天。這期間我才真正了解到,遠新血管裏流淌的的確是農民的血液,他心中湧動的的確是農民的感情,他是道道地地的農民的後代。他是他家祖祖輩輩的第一個文化人。因為他要為農民說話,因為他要為農民爭氣,因為他要為農民表達愛與恨,所以他拿起筆,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他寫的文章,他辦的刊物,他發表的談話,都是表現農民的喜怒哀樂,生存發展,向往追求。為文亦如他的為人一樣,沒有絲毫矯揉造作,沒有半點掩飾隱藏,完全真實自然,完全平易質樸,絕對不裝腔作勢,絕對不虛偽浮華。

也許因為我也是農民的後代,我也是寫農民,為農民寫,我與他之間的感情不存在代溝,很容易交流,很容易溝通。於是我從心裏真正喜歡上這個來自毛主席家鄉的年輕人。

筆會結束,我倆在上海分手時,他拿出一個精美的留言簿,要我給他贈言,我毫不猶豫地將我在新時期的座右銘抄錄給他:“甘於寂寞,安於貧困,深入農村,埋頭苦寫”。以此表白我心跡,同時與他共勉。

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倆雖然遠隔千山萬水,我卻一直關注著他的創作,關心著他的成長。從農家小院裏成長起一棵文學創作苗子不容易,牢固的紮下根子也須抗得住天災人禍。我生怕他被風吹歪,被蟲蛀壞,被刀砍斷。

1986年6月,我借應邀南下,出席全國通俗文學創作會議之機,親自到他成長、工作的西洞庭湖畔走了一圈,所見所聞,令我大放寬心。

遠新的同事,無論同輩的,還是長輩的;遠新的領導,無論單位的,還是上頭的;都非常關心、支持他的創作,給他創造、提供了許多有利條件,為他排開一切行政事務的幹擾,給他專門時間,紮根滄浪漁場,深入生活,潛心文學創作。這在商品經濟大潮衝擊一切的時代,實在是得天獨厚、難能可貴的。

同時,遠新還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妻子放棄自己的愛好與追求,承擔了裏裏外外的一切瑣事和應酬,照顧著他們的兒子,還利用早早晚晚,節假日休息時間,為他改稿、抄稿,為他搜集整理資料,遠新沒有什麼需要分心走神的。

我相信,隻要他珍惜這大好時光,利用這諸多有利條件,持之以恒地寫下去,他一定能成為文壇湘軍中的一員戰將,一定能成為當今中國文壇一位有出息的作家。

我的信賴沒有錯,遠新的作品一天比一天增多,引起了外界更多的重視,《小溪流》要調他做編輯。他不想離開養育他的熱土。他寫信征求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