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本、文化產業空間及演化效率分析
商業文化
作者:劉珊 周學鋒
內容摘要:本文以江西省為例,從空間結構出發研究江西省文化產業的空間演化特征,運用空間聚類測算2006-2012年江西省文化產業的空間演化過程:2006-2012年,江西省文化產業空間演化為“蓄力-跨越-輻射”的整體態勢,文化產業在2010年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空間上呈現“贛南-贛中-贛東西-區域一體化”的空間結構。
關鍵詞:文化資本 文化產業 空間結構 DEA
文化資本是文化產業空間演化的重要因素
(一)文化資本定義
文化產業的開發離不開文化資源的利用,各地文化產業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其獨特的文化資源稟賦的基礎之上,文化資本在形式上表現為一種身體化的文化資源,本質則是人類勞動成果的一種積累,包括文化能力、文化習性、文化產品等在內的文化資源的總和(Bourdieu,1989);文化資本是一種價值,這種價值與組織的公共智力設計與規劃(價值、利益和行為) 相關聯,文化資本價值有助於員工、消費者和社會關係的協調(Barrett,2003)。
本文認為,文化資本是可供開發的文化資源,能夠帶來價值增值的一係列為人們認可或接受並被普遍認知的有形或無形的文化資源的總和,是人類勞動成果的文化價值的積累,是包括名山、名水、名人、名品、名藝等的文化資源的總和。
(二)文化資本的指標體係
文化資本存量的估算目前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其估算是統計界的一個難題,本文根據已有的理論與方法設計估計文化資本存量的指標體係。
江西曆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共有4處世界級遺產地、12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24處省級風景名勝區;4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37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個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16個“中國民間文化之鄉”和39個省級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演藝、傳統手工藝、民俗更是如大小玉珠般散落在全省各處,是各地文化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不同的文化資源本底條件、文化喜好傾向和傳承保護程度決定了文化資本的存量和豐度,呈現出較強的地域差異性,各地文化資本的具體估算評價結果。
江西省文化產業的空間演化趨勢
為研究江西省文化產業的空間演化趨勢,本文利用江西文化產業的時空數據,運用空間聚類CURE算法,即采用隨機取樣和劃分相結合的方法,先將隨機樣本劃分,然後每個劃分被局部聚類,最後把每個劃分中產生的聚類結果用層次聚類的方法進行聚類。產業數據選取了文化產業增加值、文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利稅總額、文化事業單位數、文化重點企業數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等產出指標,其數據主要來源為《江西省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年鑒》;空間數據使用的是我國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係統(NFGIS)中心經緯度數據,完成空間集聚分析。按照史特吉斯規則(分組數=3.332lgN+1),將江西省11個地市按照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由高到低分為4類。
(一)各地區之間文化產業空間聚類的具體結果
江西省11個不同地區之間文化產業空間聚類的具體結果,其中空間演化活躍度及產業發展質量均由TOPSIS(逼近理想點)算法給出,而各地區文化產業空間聚類的綜合評分為空間演化活躍度與產業發展質量的兩者乘積。
(二)文化產業係統整體空間演化實現跨越式上升
2006-2012年,江西省文化產業係統的空間演化趨勢為“蓄力-跨越-輻射”的整體態勢,具體而言。
2006-2009年為江西省文化產業空間演化的蓄力時期,江西文化產業空間演化評分整體在0.5附近,2008年為最低值0.5001,這反映出該階段江西省文化產業各地分布不一,空間地域上相對集中,處於兩極分化的臨界點。2008-2010年是江西省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階段,由於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以此為契機,江西省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的變化,在相關產業政策的扶持下(如2009年頒布的《江西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2010年出台的《江西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江西省文化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江西省文化產業整體空間演化評分在2009年達到最高值0.7123,在空間上實現了整個江西文化產業的“齊步一體化”,成功解除了文化產業兩極分化的風險。此後,在2010-2012年,政策的首輪效應逐漸消失,江西省文化產業空間演化評分穩定在0.6附近,江西省文化產業在空間上進行平穩的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