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零售業態的調整、組合與創新研究(上)(1 / 3)

零售業態的調整、組合與創新研究(上)

本刊特稿

作者:黃國雄

內容摘要:市場決定生存,終端決定效益,業態決定發展;零售業態作為銷售形式和存在方式,都有著自己特定的經營方式和消費群體,不同時期市場的主體地位可能發生轉化,但不存在生命周期;業態之間的關係不是取代的關係,不是你死我活之爭,而是互為補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關係;選擇什麼業態是企業根據市場需要自主確定的,不是政府行為;業態在不斷調整、組合中發展創新。

關鍵詞:零售業 倉儲商場 廠家直銷中心 專業店 特許經營 購物中心

零售業態的劃分標準

業態作為經營形式和存在方式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向。為了有利於指導和引導企業的市場行為,關於業態的劃分,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參考意見,作為學術研究,其劃分依據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商品的品種和結構。即經營的品種、範圍和結構,它是零售企業市場定位、確立消費主體的根本依據,也是劃分業態的基本標準,雜貨店經營日常需要的零星商品,專業店或專賣店則專門經營某一類或某一品牌商品,百貨商店是以眾多品種、多層次滿足消費需要為特征,便民店則以經營即時消費的日常用品為主。不同業態有著不同的經營品種和結構,相同的品種經營即成為同一業態的必要條件。第二,規模與區位。零售企業經營的規模與區位,決定著企業的商圈半徑與銷售對象,也是衡量零售業態的重要條件。雜貨店區別於百貨店、便民店不同於超級市場,首先表現在它們的規模和所在的區位不同。雜貨店、便民店麵積較小,以方便為宗旨,設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地區,而百貨店、超級市場則以較大規模設立在鬧市和繁華的商業區。購物中心是適應城市擴大化、居住郊區化、出行車輛化的要求,以較大的規模、多種功能、綜合效應設在城鄉結合部。城市中心的購物中心不是真正意義的購物中心,不過是百貨商場規模化而已。用麵積衡量規模大小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數量界限。除了便民店外,任何一種業態都有大中小之分。不同國家其劃分標準也不太一樣。第三,經營形式和售貨方式。開架自選、定量包裝、規範化經營、計算機統一收款是超級市場的基本特征,倉店結合、存售合一、批零兼營、成箱成捆銷售則成為倉儲商店經營的主要特色,專賣店以經營名牌為主,便民店則以點多麵廣、經營靈活、營業時間長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零售企業與廣大消費者的聯係,是通過具體的經營形式和售貨方式來實現的。各種業態都選擇最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經營形式和售貨方式,顯示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第四,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這是從深層次界定零售業態的內在因素。如果說經營形式是零售業態的戰術選擇,那麼管理模式則是決定零售業態生命力的戰略基礎。沒有集中管理,統一經營,不按現代企業製度運行,百貨店就產生不了整體效應,也就失去生存條件;沒有現代化管理、科學化運營、信息聯網、自動補貨,超級市場就沒有生命力;倉鍺商店是建立在低價位銷售、零庫存管理、信息化物流的基礎上。不同的管理方式造成不同的業態;相同或相似的管理方式、組織形式歸屬於同一業態。

零售業態存在的客觀基礎

零售業態作為商品交換的經濟行為的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不僅取決於它的內在條件、形成要素,還要取決於外部環境、社會狀況、消費水平等充分條件。

首先,零售業態必須與製度創新相結合。連鎖商業的產生,初始是作為一種業態而出現的,由於客觀條件不具備,從1859-1918年,才發展到64家,後來也一直處於停頓階段。直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科學進步,使商業內部業務流程、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發生重大變化,作為商業製度的安排,與已經發展的各種零售業態相結合,才引發了超市連鎖、便民連鎖、快餐連鎖、百貨連鎖等新的業態的出現。連鎖商業是商業製度的創新,它將現代化工業大生產原理應用於流通領域,通過實現采購、配送、銷售、經營決策等職能的專業化,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中化,經營行為的規範化,資本運營的規模化,實現一場新的商業革命。商業革命比零售業態的改革具有更深刻、更廣泛、更豐富的內容,如果說零售業態的變革著重於經營形式和方式的轉變,那麼商業革命在於製度的創新,突出管理內容、組織形式和經營模式的變革。零售業態的創新和發展隻有建立在經營機製轉換的基礎上,才有活力和生機,才能獲得穩定發展的充分條件。

其次,要有良好的客觀環境。任何一種業態都是經濟發展的產物,要取決於客觀環境。沒有強大的社會生產能力提供豐富的產品,超級市場就將失去產生的基礎,沒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和有車族的出現,“一站式”消費就無法實現,倉儲商店,購物中心的產生就沒有基礎。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大辦超級市場的夭折和20世紀90年代各種業態的興起,充分說明了沒有改革的深化、沒有經濟的發展,現代零售業態的變革是不可能產生的。

再次,任何一種業態的產生都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百貨公司之所以產生於法國、超級市場源於美國、倉儲商店出現在荷蘭、7-11便民店在日本獲得迅速發展,都存在著特定的市場環境。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社會風俗、消費習慣、價值觀念不同,就會形成業態發展不平衡,形成各具特色的零售市場的業態結構。要與本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有條件、有重點地發展,形成最貼近當地消費需求的業態結構。

最後,沒有效益就沒有發展。任何一種經濟行為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資本增值,這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同樣,衡量一種零售業態是否成功,基本標準是能否以低於社會平均價格銷售,同時又能獲得合理的利潤。前者是衡量社會效益的標準,任何一種業態的產生和發展都必須以節約社會交易成本為前提;後者是企業效益的評價,沒有效益的業態選擇,企業將失去存在的意義和繼續發展的條件。

每種業態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賣點,都有自己特定的消費群體,所以筆者將其歸結為:百貨賣精、超市賣廉、專門店賣品牌、專業店賣品種、便利店賣時間、網上購物賣方便、購物中心賣的是生活方式,各有特色、各行其道、各有千秋。它們之間不是取代關係,而是互補共存的關係。百貨賣精,主要是指賣品牌、賣時尚、賣功能、賣信譽,來適應當前消費觀念變化的客觀需要,百貨作為中高檔消費品位,不再滿足求多求全,大眾化的傳統需要,要求有品牌、有品位、分檔次、有寬鬆的購物環境,集購物、消閑、娛樂、餐飲於一體,形成自己的特色。超市賣廉價在平價銷售,發揮自選商場與連鎖規模雙重優勢,以低成本出售群眾的日常用品,而取得消費者的青睞。專門店賣品牌,是以在有一定品牌和市場聲譽度的基礎上,設立專門銷售點,由廠家直接經營或由代理商經營,或以獨立門店存在或在百貨店設立專櫃,或在購物中心、奧特萊斯建立專門店經營。專業店賣品種,有一定規模,集聚同類商品的品種、品牌和款式,進行專門經營,品種多、門類齊全,可以集中同一類型商品進行對比,有利於消費者選購。便利店賣時間,24小時營業,以時間換空間,延長營業時間,充分發揮設備效應,為消費者提供日常便利的商品。購物中心賣的是生活方式,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消費觀念產生變化,購物不是消費的唯一方式,集中多業態、多功能、多種服務於一體的購物中心就應運而生。

但必須看到各個業態不是並駕齊驅、均衡發展,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其主導業態也會發生變化。在小生產階段,是以夫妻店、連家鋪和貨郎擔作為零售市場的主體;到了商品經濟發展階段,它讓位於百貨店的出現,而超市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業態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多元化。業態多元化是現代商業的重要特征,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任何一種業態都有自己的特定消費群體和市場空間。生產發展的不平衡性、消費結構的層次性、市場區位的差異性,決定了業態是多元的、並存的,隻有生存周期沒有生命周期,即不存在衰亡與取代。百貨店的出現並沒有代替小商販、夫妻店的作用,超市的產生也不意味著百貨店的消亡。一種業態的產生是另一種業態的補充和發展。二是組合化。任何一個市場(全國性和區域性)都是由不同的零售業態所組成的。各種業態之間既存在著科學的分工,形成各自的商圈半徑,又存在著相對的比例關係。不同的組合、不同的區段有不同的側重,分工合作、互相促進,構成零售市場的整體,共同為市場發展服務。三是連鎖化。業態發展的規模化、規範化,最終走向連鎖化,這是零售業態發展的必然趨向。流通社會化是由生產社會化所決定的。任何單體的業態都無法實現規模效益。隻有結合連鎖經營的發展,從形態的變化發展到製度創新,才能達到雙重的效益,既推動連鎖商業的發展,又賦予各種業態以新的生命;既提高商業組織化程度,又促進商業的資本運營和資產重組。四是兼容化。既包括整體業態的兼容也包括部分經營形式的兼容;既有內含性的兼容性也有外延性的兼容性。百貨商場開超市,超市引進專賣店,這是整體的兼容;開架自選是超級市場獨特的經營形式,但已被百貨店、便民店、倉儲商店廣泛應用。以一種業態為主,兼營其它業態,構成統一的商業集群則是外延性兼容的基本模式。五是合理化。零售業態不管是單體發展還是總體規模化發展,都要以適度經營為目標。因此,零售業態之間不僅存著合理比例,也要考慮總量平衡。營業麵積超出商業半徑所能承受能力,超量經營終歸要被市場所淘汰,對任何一種業態的存在都是威脅,必然導致過度競爭、市場無序。因此,總量控製、綜合平衡是各種業態生存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