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失去發妻馬皇後,悲慟不已,他甚至痛哭失聲,發誓永不冊立皇後。痛定思痛,他猶痛不已,把從各地回來憑吊馬皇後的諸子全找來,要求他們回藩後都必須為母後誦經祈福,因為馬皇後雖說不是諸王子的親生母親,但她身為嫡母對諸子視同己出,一律關愛。為了輔助諸藩王為母禮佛,朱元璋傳旨僧祿司右善世(全國佛教辦副主任)宗泐從各地選拔高僧,擇優選派給諸位親王帶回屬地助禮和作為僧師。
宗泐自從洪武四年(1371年)入選主持天界寺,也經曆了一段曲折的官僧仕途。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授意宗泐蓄發為官,宗泐懼怕紅而不專,因為他如果脫離佛教界,在官場上就無以為憑,而官場的風雲突變較之佛教界的風平浪靜那可謂險象環生,於是他犯顏固辭。而膽敢不服從朱元璋的結果,對俗人來說是砍頭,對僧人則稍加網開一麵,“遠發流放”。所謂遠發流放,是朱元璋下旨命宗泐前往西天取經,因此宗泐於第二年便出使西域。明僧和唐僧一樣,涉流沙,度蔥嶺,冒酷暑,頂朔風,曆經種種磨難,最後從印度取回佛經。所不同的是,明僧比唐僧多了個心眼,此次宗泐參照唐僧取經的路途,避免了不少彎路,往返十四萬餘裏,曆時五年,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也就是馬娘娘逝世前不久回到南京。
既然曆經萬水千山和九九八十一難修成的正果,宗泐回來後自然便得到了朱元璋的禮遇。而且,之後的另一件事更讓朱元璋對他刮目相看。
馬娘娘下葬那一天,車駕於半途正趕上風雲突變,一時間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朱元璋心裏很不高興,把宗泐找來,希望他能設法阻止這惡劣天氣,轉雨為晴。宗泐抬頭望望天,憑借他的氣象知識,心裏暗喜。本來嘛,夏季的雷陣雨能堅持多久?這番遇雨、暫停、避雨、找人、人來、叩拜、再說事,經過這麼一耽擱,就快雨過天晴了。於是宗泐朗聲高呼:“雨落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同送馬如來!”
西方諸佛子如果都那麼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地為人送葬,佛教大概在中國也昌盛不起來!之所以佛教盛行於世,緣於她的包容、慈悲、濟世救人和舍己為人感化了世間蒼生。
果然不出宗泐所料,不久便雲過天開,陽光明媚。這讓朱元璋欣喜異常,他高興的原因不僅因為宗泐法力高強,能驅雲止雨,更因為從這位高僧嘴裏當眾說出馬娘娘是馬如來,說她感天動地,連西方諸佛都來相送。這,一方麵慰藉了朱元璋對馬皇後的哀思;另一方麵表明,既然馬娘娘是馬如來,那麼作為結發夫妻的朱元璋不是真命天子是什麼?肯定會得到神佛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