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修煉口才應注意的地方(2)(1 / 3)

話多的人,常求發言而後快,不考慮聽者的感受,也不讓他人有講話的機會,所以容易“招怨”。其實,話講得最多者,多半是講自己的私事,或東家長西家短,易滋生事端。甚至不少人因話講得太多,長了“聲帶結”,還到處求醫呢!

話多的人不一定智慧多,所以俗語說:“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在人際溝通中,讓別人也有講話的機會,雖然說來容易,但人們卻常常隻顧自己而疏忽他人。在古人“思然後言,人不厭其言”的名訓之外,若能適時“製造別人講話的機會”,則一定更受歡迎。

忌背台詞,否則會毀掉表達效果

“充分的準備”難道就是要背誦演講詞嗎?對於這個觀點,我們大聲說“不”。為了保護自我,以免在麵對聽眾時腦中頓時一片空白,許多演說者便一頭栽進了背誦內容的陷阱裏。一旦你染上了這種心理麻醉之癮,你就會無可救藥地從事一些浪費時間的準備方式,這樣會毀掉你的演說效果。

小王參加過一次講演競賽,當時他選了一則短篇故事。為了取得講演成功,他把它逐字記誦,還預講了數百次。比賽現場,當他在說出題目“先生們,女士們”之後,腦子裏就立刻空白一片。豈止是一片空白,裏麵壓根兒就成了漆黑的一片。他頓時嚇得不知所措,絕望之下,才開始用自己的話來說故事。他終於成功了!當評委把一等獎頒給他的時候,他真是吃驚極了。從那天至今,小王便沒再讀過或背過一篇講稿。在總結他從事新聞事業取得成功的秘訣時,他說他隻是做些筆記,然後自然地對聽眾說話,絕不用講稿。

寫出講稿並加以背誦,這不但浪費時間、精力,而且容易招致失敗。我們平常說話都是出於自然的,絕不會去挖空心思細想每個詞、每句話該怎麼說。我們隨時都在思考著,等到思想清晰明澈時,便會像呼吸空氣一樣,不知不覺地自然湧出。

著名的丘吉爾也學到過這一課,盡管他也曾為此付出了辛勞。年輕時,丘吉爾也是寫講稿、背講稿。後來有一天,當他在英國國會大背講稿時,思路突然中斷,腦海裏一片空白,他尷尬極了。他把上一句重背了一遍,可是腦子依舊空白,他的臉色大變,難堪極了,隻好頹然坐下。從那以後,丘吉爾再也不背講稿了。

我們盡管可以逐字背誦講稿,但是一旦麵對聽眾時,很可能會將之遺忘。即使沒忘掉,將它們從口中吐出恐怕也十分機械,因為它不是發自我們的內心,隻是出於記憶而已。當我們私下與人交談時,總是一心想著要說的事,然後就直接將之說出來了,並不會去特別留心每一個詞句。既然我們平時一直都是這麼做的,現在又為什麼要改變呢?如果我們非要寫講稿、背講稿,就很有可能重蹈前幾名失敗者的覆轍。

劉朝陽曾是一名大學畢業生,後來成了廣東最大的一家保險公司的副總裁。多年前,他曾在廣州對來自全國各地的2000多名人壽保險業務員發表演說。到那時,他從事人壽保險行業其實才兩年,盡管時間不長,卻相當成功,所以主持人安排他做一個20分鍾的講演。

得知這一安排,他歡喜異常,覺得這是一次提高自己身價的難得機會。為了贏得這一機會,他可沒少花功夫,他把講詞寫下來,然後拚命去背,還在鏡子麵前演練了40個回合。在上台之前,他連每個細節都準備得非常細致:每句台詞、每個手勢、每個麵部表情都恰到好處。他認為自己真是準備得天衣無縫、完美無瑕了。

可是,當他站起身要講演之時,忽然臨陣害怕起來。他隻說了一句:“我在本計劃裏的職能是……”腦中便一片空茫。慌亂之下,他後退了兩步,想要重新開始。可是他的腦子裏仍然白茫茫的一片,於是再退後兩步,想重新再來。這番表演,他共重複了3次。講台高有4尺,後邊沒有欄杆,講台和牆之間隔有5尺寬。所以,當他第四度朝後退時,便仰後摔下了講台,消失在隔縫裏。聽眾哄然大笑,有個人甚至笑得前仰後合,跌出椅子,滾到走道上。一家保險公司的頭兒指出這等滑稽表演,可謂空前絕後。可使人拍案叫絕的是,到此為止,觀眾還真以為這隻是一段為了助興的有意安排。

可是演說者本人——劉朝陽是怎樣對待這件事的呢?他親口對我說,那是他一生當中最有損顏麵的一次。他覺得羞辱難當,因此還寫了辭呈。

但是上司說服了他,把辭呈給撕掉了,他們幫他重建了自信。劉朝陽在這次經曆以後,竟神奇般地成了公司裏數一數二的演說高手。不過,他再也不背講稿了。就讓我們以他的經驗作為借鑒吧。

數不清的年輕男女曾為準備講演背誦講稿,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不是在把講稿扔進字紙簍去之後,說得更生動、更有效果、更具個性化的。這樣做也許會使你遺忘了某些要點,講演時顯得有些散漫,但這起碼顯得更有人情味。林肯曾說過:“我不喜歡聽刀削式的、枯燥無味的講演。當我聽人布道時,我喜歡看他表現得像是在跟蜜蜂搏鬥似的。”林肯說,他喜歡聽一個演說者在演講時自在、隨意,而且激昂起伏。但是,如果你是在講台上背誦、記憶字句時,是絕不會表現得像和蜜蜂搏鬥似的。

用激情衝淡緊張,大膽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