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大廈、豪華別墅、豪華遊艇、豪華汽車、豪華一日遊、豪華套餐、豪華月餅……當今,消費領域的奢華景象層出不窮。
花7000萬元置辦婚禮者有之,吃36萬元滿漢全席者有之,吃18萬元“黃金宴”者有之,喝上萬元一瓶XO和路易十三者有之,買標價1188萬元的賓利轎車者有之。
在我國大型城市中,這些具有很強傳染性的奢華“消費病”有蔓延之勢。
北京大學一位教授分析說,奢華“消費病”的出現有深層的社會原因。由於之前人們的物質生活長期匱乏,所以格外重視物質,甚至常拿物質來炫耀。商家炒作,媒體渲染,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動輒比排場、講氣派的風氣,又加劇了人們的物質崇拜。
有統計表明,中國內地目前的富有群體擁有大約1.5萬億美元的資產,而且財富還將進一步集中。他們正是創造中國奢華消費“繁榮”表象的主體。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心理學一位博士認為,富裕人群的膨脹,導致高檔消費行為在各地迅速增多。當高消費群體增多時,出於從眾、攀比和身份需要,人們逐漸從接受、購買到養成習慣,終致奢華消費者驟增。而當豪華消費變為一種依賴和消遣方式時,形同上癮。“這是一種消費心理不成熟的表現。這種消費心理有待健全。”豪華消費實際上是一種炫耀性消費。
而炫耀性消費常常是虛榮的表現。專家指出,不可否認,中國高檔耐用品消費群體確實已具相當規模,但其中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是尚不完全具備消費實力的“參照群體”。這些人進行豪華消費,目的在於仿效地位較高人群。在他們看來,是否擁有某些奢侈品甚至成為能否進入某個高消費群體的標誌。
很多時候,人們買一樣東西,看中的並不完全是它的使用價值,而是希望通過這樣東西顯示自己的財富、地位或者其他。所以,有些東西往往是越貴越有人追捧。
這種奢華消費的模式,被製度經濟學派的開山鼻祖凡勃倫稱為炫耀性消費。
在凡勃倫的理論辭典裏,商品被分為兩大類:非炫耀性商品和炫耀性商品。其中,非炫耀性商品隻能給消費者帶來物質效用,炫耀性商品則給消費者帶來虛榮效用。所謂虛榮效用,是指通過消費某種特殊的商品而受到其他人尊敬所帶來的滿足感。他認為:富裕的人常常消費一些炫耀性商品來顯示其擁有較多的財富或者較高社會地位。
後來,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被稱為“凡勃倫效應”,這種炫耀性消費的商品也被稱為凡勃倫物品。後來的經濟學家還畫出了一條向上傾斜的需求曲線——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經濟學家們發現,凡勃倫物品包含兩種效用,一種是實際使用效用,另外一種是炫耀性消費效用。炫耀性消費效用由價格決定,價格越高,炫耀性消費效用越高,凡勃倫物品在市場上也就越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