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節 消費中的“羊群效應”(2 / 2)

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是一種特殊的非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賴於輿論,而不考慮自己的信息的行為。由於羊群行為是涉及多個投資主體的相關性行為,對於市場的穩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響,也和金融危機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羊群行為引起了學術界、投資界和金融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

我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呈現出非常顯著的羊群行為,並且賣方羊群行為強於買方羊群行為,時間因素對投資者羊群行為沒有顯著影響,投資者的羊群行為源於其內在的心理因素。

不同市場態勢下,投資者都表現出顯著的羊群效應,也就是無論投資者是風險偏好還是風險厭惡,都表現出顯著的羊群效應。

股票收益率是影響投資者羊群行為的重要因素。交易當天股票上漲時,投資者表現出更強的羊群行為。投資者買方羊群行為在交易當天股票下跌時大於上漲時,而賣方羊群行為則相反。總體上賣方羊群行為大於買方羊群行為。

股票規模是影響投資者羊群行為的另一重要因素。隨著股票流通股本規模的減小,投資者的羊群行為逐步增強,這與國外學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結論。

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鬆毛蟲實驗,他把若幹鬆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撒了一些鬆毛蟲喜歡吃的鬆葉。鬆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饑餓勞累的鬆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隻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鬆葉。動物如此,人也不見得更高明。

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說服力,很少有人會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教條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行動。

20世紀末期,網絡經濟一路飆升,“com”公司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衝。

2001年,一朝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隻是領頭羊,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傳媒經常充當羊群效應的煽動者,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為公認的事實,一個觀點借助電視就能變成民意。

當然,任何存在的東西總有其合理性,羊群效應並不見得就一無是處。這是自然界的優選法則,在信息不對稱和預期不確定條件下,看別人怎麼做確實是風險比較低的(這在博弈論、納什均衡中也有所說明)。羊群效應可以產生示範學習作用和聚集協同作用,這對於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成長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