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節 勞動與閑暇:要補休還是要加班費(2 / 2)

其中的道理並不難理解。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掙錢,而掙錢的目的是為了消費。掙錢越多,消費的可能性就越多。一個人如果不停地工作,他就沒有時間去做別的事,所以一個人用於工作的時間必定是有限的。為了說明人的工作時間如何決定。這裏說的工作,是以掙錢為目的的勞動。而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我們稱之為閑暇——也就是一個人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隨意支配的時間。

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一天24小時,人要把時間這種資源配置於兩種用途:勞動和閑暇。勞動是指有報酬的活動,比如上班工作或從事商業活動。閑暇是指一切無報酬的活動,比如休息、娛樂,以及家務勞動。人把多少時間用於勞動,多少時間用於閑暇,取決於勞動(有報酬活動)的價格,即實際工資水平。人們選擇閑暇,是因為他們認為閑暇能比工作帶來更大的效用。例如,在上麵的報道中,賀小芳認為勞動的價格高於閑暇的效用,於是她選擇了放棄休息,而要加班費。在現實中,可能有好多人會選擇補休,而不要加班費。在他們看來,閑暇的效用高於勞動的價格。

在人們選擇勞動還是閑暇的時候,勞動的價格也就是實際工資起決定性的作用。實際工資的變動會引起兩種效應: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替代效應是指工資增加,人們用工作替代閑暇。這是因為在工資增加時,閑暇的代價高了。比如,每小時工資為8元時,閑暇一小時減少8元收入;每小時工資為15元時,閑暇一小時就減少15元收入。這時人們就會減少閑暇,增加工作。所以,替代效應能引起勞動供給隨工資上升而增加。

工資的增加還有另一種收入效應,即工資增加,人們的收入增加,就要減少工作,增加閑暇。這是因為,閑暇是一種正常需求,其需求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通俗點說就是,人們收入多了,就想有更多的時間用於休息或娛樂。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想有更多閑暇。而增加閑暇必然會減少工作,所以,收入效應的結果就是工資增加,勞動供給減少。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好多人認為:擁有充足的閑暇時間和高質量的閑暇生活是人真正富有的重要標誌。也就是說,人們在勞動和閑暇之間選擇的時候,更傾向於後者。例如,2008年6月17日法國總工會和法國民主工會聯盟聯合發動全國性大示威。在全法各大城市約50萬人擁上街頭,表示對薩科齊政府準備延長法定工作時間和推遲退休年齡等改革措施的抗議。法國人為什麼要舉行全國性大示威?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閑暇。

還有我國,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開始實行雙休日,每周工作5天,一些單位還實行每天7小時工作製,人們的閑暇時間擁有量得到了增長。每周5天工作日,每年就可增加50天左右由個人支配的時間,其中自然包含了閑暇時間。

另外,自2008年1月1日,我國的《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開始實施,這是人們得到閑暇時間的又一渠道。

總之,人們會通過不斷地努力和選擇,在勞動和閑暇之間尋找到某種平衡,以實現自己的最大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