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應重視機會成本,而不是會計成本(2 / 2)

第三個例子,你所在的城市有一場明星足球賽,門票的票麵價格為500元。你參加了主辦方舉行的門票抽獎活動,抽中者有權以票麵價格購買門票一張。現在請回答如下兩個問題:(a)如果你抽得一張門票,但在比賽前有人願意出價1000元購買你這張門票,你是否會出售?(b)如果你沒抽得門票,則在賽前你願意花1000元去購買一張門票嗎?

第一個例子的答案是:你應該去看電影。因為已丟失的50元電影票是沉沒成本,無論你選擇看與不看,這50元都損失了,因此它應與是否看電影的決策無關。一旦不考慮失去的50元電影票,再花的50元票價和80元享受價值之間如何選擇就是顯而易見的了。但是,倘若你看了電影,而且你還有一名會計為你管理財務,她會在會計賬簿上記下你看電影的直接成本是100(=50+50)元,若以這個成本來看,你花100元錢去看值80元的電影是不值得的。實際上並非如此。

第二個例子的答案是:你應該上大學。也許有讀者計算之後認為不該上大學,因為他們會認為大學教育收益100萬元扣除學費5萬元、再扣除生活費5萬元,再扣除心理損失12萬元,淨所得隻有78萬元,比不上直接工作所得80萬元。這裏,我們發現,你的會計會把讀大學的生活費5萬元也計入你上大學的成本,但實際上即使不上大學這筆費用也要發生的(因而它是與上大學無關的成本)。拋開生活費之後,你會發現上大學的淨所得實際上是83萬元,超過了直接工作的80萬元。

第三個例子,不知你的回答如何,我在一次課堂上問過38名學生,他們中有30名對問題(a)的回答是否定的,有33名對問題(b)的回答是否定的。即,絕大多數人,在抽中門票後並不願意以1000元出售掉,在沒抽中門票後也不願意以1000元去購買。但這兩種選擇行為在“理性”上是相互矛盾的,因為如果門票不值1000元你就該賣掉它,而若它確實值1000元則沒抽得門票時你就應該花1000元去購買它。(這裏需要注意,對門票價值的評估與已支付的票麵價格500元沒有關係。一件物品,不管你為它已經支付多少,若別人出價高於你對該物品的價值估計,你就應該出售它;若別人出價低於你對該物品的價值估計,你就不應出售它。已付出的貨幣是沉沒成本,不應納入當前決策考慮之中。中國有句俗語:“瓦甑墜地,反顧何為?”說的也是沉沒成本不應納入將來的決策考慮:既然瓦做的大鍋已經掉在地上打碎了,我們就沒有必要再回頭去計較它。)這種矛盾的來源在於人們具有某種心理:他們不願意出售已經擁有的東西,即使市場價格超過他們願意支付的心理價位也是如此。行為經濟學家稱此為稟賦效應。正是這種稟賦效應心理,使得人們忽略了非貨幣化的機會成本,從而帶來非理性的選擇。這可能與人們所習慣的會計成本從不計算非貨幣化的機會成本有關,於是非貨幣化機會成本在人們的決策中常常被忽略了。比如,人們在計算其購買一件產品的成本時,常常僅記錄了產品的價格,卻沒有考慮到其成本還包括花掉的這筆錢的利息損失。為什麼企業管理決策中常常要求自有資金的使用也要考慮利息(即自有資金應計利息)?原因在於,你花掉的自己名下的每一筆錢,這些錢本來可以存在銀行獲得利息,你花掉錢的同時也損失了這些利息。當然,購買產品所花掉的“時間”等被忽略在成本之外,就更是許多人的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