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成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論”。
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木桶定律”還有三個推論:
其一,隻有當木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時,木桶才能盛滿水;隻要這個木桶裏有一塊木板不夠高度,木桶裏的水就不可能是高的;其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沒有意義的,高得越多,浪費就越大;其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應該設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徑。與木桶定律相似的還有一個鏈條定律:一根鏈條最薄弱的環節和其他環節一樣承受著相同的強度,那麼鏈條越長,就越薄弱。木桶定律適合於所有的組織和個人。對一個組織來說,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參差不齊的,而劣質的部分往往決定了整個組織的水平。“最短的木板”與“最弱的環節”都是組織中有用的一部分,隻不過比其他部分稍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成爛蘋果扔掉。然而,正是這些薄弱環節使組織的許多資源閑置甚至浪費,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嚴重地影響並製約著組織的發展。為了發揮組織這個係統的整體作用,釋放出它的潛力,就必須彌補組織的薄弱環節,想方設法讓短板子達到長板子的高度,或者讓所有的板子維持“足夠高”的相等高度,使組織能夠釋放出潛在的能量,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對個人來說也是如此,製約個人發展的往往就是那麼一兩個方麵,如個人的職業習慣、生活習慣。細節決定成敗,習慣決定命運,每個人身上都有“短板”。為了能夠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他就必須克服不良習慣,彌補自己的薄弱環節,掌握完整的知識結構,培養各方麵的能力。隻有這樣,才會使自己在以後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為了使組織或個人無懈可擊,就必須彌補自身的“短板”,消除那些限製自身發展的因素。這裏,介紹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1)獲取必要的知識和技能;(2)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3)迅速提高職業競爭力;(4)對員工進行必要的培訓;(5)給下屬創造成長的機會;(6)開發非明星員工;(7)打造超級團隊;(8)培訓自己的合作夥伴。在木桶理論的經典論述中,強調了補齊短板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中國企業執行起來往往理解成“削長補短”,這樣就導致削足適履問題的出現。有很多企業間的並購或者企業內部部門之間的合並往往並沒有產生預想的效果,反而導致原有優勢的喪失,這就是沒有準確把握木桶定律的精髓所致。
木桶定律可以啟發我們對構成係統的各個要素的思考,如一個生產流程、一種商業運作模式、一個組織係統中的各個要素。因此,在管理過程中要下工夫狠抓公司的薄弱環節,否則,公司的整體工作就會受到影響。人們常說“取長補短”,即取長的目的是為了補短,隻取長而不補短,就很難發揮整體效應。倘若把企業的某個團隊比作一個木桶,那麼這個團隊的每位員工就是組成這個木桶的某塊木板。
在一個團隊裏,決定這個團隊戰鬥力強弱的不是那個能力最強、表現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個能力最弱、表現最差的落後者,因為“最短的木板”在對“最長的木板”起著限製和製約作用,決定了這個團隊的戰鬥力,影響了這個團隊的綜合實力。團隊要想成為一個結實耐用的木桶,首先要想方設法增高短板子的長度(均衡),隻有讓所有的板子都維持“足夠高”的高度,才能充分體現團隊精神,完全發揮團隊作用。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隻要團隊裏有一個員工的能力低弱,就足以影響整個團隊達成預期的目標。
企業要想提高每一個員工的競爭力,並將他們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員工進行教育和培訓。
加強對每一個員工的教育與培訓,是一個企業成為一個結實耐用的木桶所不容忽視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