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杜拉克,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現代管理學理論奠基人,著有數十部管理、經濟、社會等方麵的專著,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傳播,是全世界管理者的經典。《商業周刊》稱其為“當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師”,《經濟學人周刊》更稱其為“大師中的大師”。杜拉克認為,專業工作者運用他的職位和知識,對該組織作出實質性的貢獻,影響該組織的經營並使該組織的工作有成果,就是一位管理者。管理者不能以有無部下來定,主管人員也有些不是管理者,如製造業工廠的領班,他們對公司的發展方向、生產內容、產品質量以及生產方法均無職權和責任。杜拉克認為,管理者泛指那些必須在工作中運用自己的職位和知識作出影響整體行為和成果的決策的知識工作者、經理人員和專業人員。作為管理者,不論職位高低,都必須力求有效。影響管理者達到有效性的原因有四個:
1.管理者的時間有被別人占用的傾向性。管理者是組織的俘虜,任何人都可以隨時來找他。
2.管理者將被迫忙於日常作業,除非他采取措施來改變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的現實。日常作業是指如安排市場銷售或生產事務這些專業部門的管理事務,而這事實上又不是管理者的規定職責。這樣,管理者肯定不能使管理更有效。
3.管理者及他們的工作所提供的貢獻,隻有得到最主要人物,如其他部門的管理者、本人的上司等承認和應用時,才能是有效的。
4.管理者屬於組織範圍之內,對於外部的認識是有限的。外部信息是通過抽象整理後以資料報告送上來的,這種信息實際上包含了一定的價值標準,外部的信息不能量化,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時刻都在變化,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並不能解決這一問題。
要點:
要想提高管理者的水平,提高他的行為水平、成果水平和滿足水平,惟一的途徑,就是提高有效性。有效性的條件在於每一個人隻要在某一重要方麵具有特長,便用他做這一方麵的工作,而且他還必須了解其他領域的知識。但不可能希望管理者是“萬能博士”或“宇宙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