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彼得?杜拉克:高效管理者的五個習慣(1 / 1)

彼得?杜拉克,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出生於1909年,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博士學位,1943年加入美國國籍。1933年任倫敦銀行經濟專家,1937年任不列顛銀行顧問,1942年任教於本寧頓學院,後又被聘為美國管理科學院成員。一生所獲榮譽無數,包括帕林紀念獎章、泰羅獎、CIOS金質獎章等等。彼得?杜拉克認為,有效性是一種習慣,是一係列實踐的綜合,實踐總是可以學會的。杜拉克認為,要想成為一個有效的管理者必須保持五項心理上的習慣: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們的時間花在什麼地方。

他們可控製的時間很有限,所以他們會有係統地工作,用好這些時間。

2.有效的管理者致力於對外界的貢獻。他們不是為工作而努力,而是為成果努力。他們從“期望我的成果是什麼?”這一問題出發,而不是從要做的工作出發,更不是從幹這項工作的技術和工具出發。

3.有效的管理者重視發揮長處,包括他們自己的長處、上級的長處、同事的長處和下級的長處,還要發揮周圍環境的長處,即他們能幹什麼。有效的管理者能避開短處,他們決不著手於他們不能幹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於少數主要領域,以便以優秀的管理產生卓越的成果。他們強迫自己設立優先秩序,而且堅定地按優先秩序作出決定。他們知道隻有做好最重要的最基礎的事,而沒有其他選擇。搖擺不定將會一事無成。

5.最後,有效的管理者能作出有效的決策。他們知道有效的決策是辦事的係統問題。他們知道一項有效的決策總是在“分歧意見”的基礎上的一個判斷,而不是在“一致意見”的基礎上的一個判斷。他們還知道快速作出許多決策意味著作出錯誤決策。有效性需要的決策很少,但至關重要。有效性需要的是正確的戰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戰術。

要點:

彼得?杜拉克認為,管理學界對於管理的定義僅局限為對他人的管理,這是錯誤的。一個有能力管理好別人的人不一定是一個好的管理者,隻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為好的管理者。管理者的本分就是追求效率,一個人的辦事效率似乎與他的智力、想像力以及知識水平沒有多大關係。不可否認,智力、想像力和知識都是人類的重要資源,依靠這些資源本身隻能達到有限的成就,隻有效率才能使它們變得碩果累累。在現實中,有效的管理者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