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味(attaque):酒液一進口腔會有一個第一印象。
中味(evolution):小吸一口氣,讓空氣進入,香氣會感受得更濃鬱。
餘味(finish):喝下或吐掉酒後,口留餘香,好酒的香氣會停留數秒甚至更長。
嚐酒也需要嚐3個方麵。
嚐味道:
甜度:幹白幹紅的含糖量很低基本嚐不出來,不過甜酒的甜度很是明顯。
酸度:葡萄品種和產區年份的不同對酸度都會有影響。是盲品時的重要指標。比如意大利的Sangiovese就以酸度著稱,而1907年雨水偏多的波爾多酒就普遍比03年酸。酸度亦是陳釀能力的指標。
酒精度:亦是年份和葡萄品種的判斷線索。像1903年法國這樣熱的年份,酒精度都普遍偏高;美樂Merlot這種葡萄是容易比赤霞珠Cabernet Sauvigion釀出酒精度高的酒。
嚐結構:
酒體:酒體講究輕或重,和菜肴的濃淡相宜。帕克大師喜酒體重的酒,於是他發掘出了教皇新堡這樣的產區,而對勃艮第淡淡的黑品諾置評不多。
單寧:就是嘴中澀澀的感覺。隻有紅葡萄酒中有,單寧是僅存於紅葡萄皮中的物質,幫助酒的陳釀。好的酒單寧細膩,年輕的酒單寧仍然生澀,過老的酒單寧全無,就沒有了葡萄酒的結構。
嚐香氣:
香氣濃度:和聞出來的香氣一樣,好酒亦會喝起來濃香四溢。
香氣類型:與聞字訣一樣,依然需要分辨得出各種香氣的內功。香氣也暗示了酒齡和陳釀潛力。
四記
品酒筆記不可缺少,積累經驗方可有所精進。進行過望聞嚐後,你大概可對酒有一個基本判斷,是適飲,還是過早?酒質如何?估價幾何?這些都需要記下來,與望、聞、嚐時記下的筆記一起,作為你的品酒筆記庫。若將來喝到同款酒,或是別人喝到同款酒,都可以拿來比較之,看看不同時期的品嚐,不同人的品嚐,差異都在何處,是品酒頂有意思的一環。
美國成名品酒師羅伯特·帕克先生啟用了一套評分係統,以50分為起評分,根據各項的表現來添加分數。
色澤及外觀(color & appearance):5分
芳香及酒香(aroma & bouquet):15分
味道及餘味(flavor & finish):20分
品質水準或將來的潛質(over all quality level or potential for future):10分
這樣力求精準的量化也可以給你的品酒筆記冊一個數據支持,但是別忘記真正的經驗是望、聞、嚐中記錄下來的文字,酒裙如何?香氣如何?酸度幾何……看帕克分也是要結合他的評論看的。
2012年春,於波爾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