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未來,每個人的未來又各不相同,這完全取決於自己過去的經曆和付出的努力。當你看到了自己曾經所向往的事情變成了現實——那,就是你人生價值的體現。
讓信念伴隨你的一生
一個人的現實麵貌並非是臨時出現的,而是他過去生活的積累。那些能把小事做成大事的人,除了要有機遇、智慧、耐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堅定的信念。
少年朋友們,世界是為強者準備的,甘心軟弱的人將在這個世界上失去一切。我們因為有堅定的信念而能戰勝痛苦的命運。我們因為有堅定的信念而能獲得成功和希望。敢於給自己確定遠大的目標!那麼,就必然能夠超越自己,超越對手,超越人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天地;屬於社會的財富;屬於人類的輝煌!
約翰·戈達德,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會員和紐約探險家俱樂部的會員,出生在洛杉磯,從小就充滿了幻想。15歲那年,他把自己一生想幹的事情列在一張表上,題名為“一生的誌願”。表上列著:“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紮羅山和麥特荷思山;駕馭大象、駱駝、鴕鳥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曆山大一世走過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著作;譜一部樂曲;寫一本書;遊覽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結婚生子;參觀全球……”每一項都編了號,一共有127個目標。現在約翰·戈達德在經曆了8次死裏逃生和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後,已經完成了其中的106個目標。他說下一個目標就是遊覽中國的長城。約翰·戈達德常說的話就是“我決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目標,一有機會到來,我總是準備就緒”。
心理學家布伯指出:凡失敗者,很少知道自己為何失敗;而成功者,皆能非常清晰地認識自己。失敗者是一個無法準確地對情境作出反應的人。而成功者,在人們眼中,必定是一個目標確定、值得信任、敏銳而實在的人。
史蒂芬·史匹柏在36歲時就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製片人,電影史上10大賣座的影片中,他個人囊括四部。他的故事實在耐人尋味。
史匹柏在十六七歲時就知道,有一天他要成為電影導演。一天下午,當他參觀環球製片廠後,他的一生改變了。那可不是一次一般的參觀活動,他偷偷地窺視了一場實際電影的拍攝,再與剪輯部的經理長談了一個小時,然後結束了參觀。
對於許多人而言,故事就到此為止,但史匹柏可不一樣,他知道接下來他要幹什麼。
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裝,提起他爸爸的公文包,裏頭塞了一塊三明治,再次來到攝影現場,裝出他是那裏的工作人員。他故意避開了大門守衛,找到一輛廢棄的手拖車,用一塊塑膠字母,在車門上拚成史蒂芬·史匹柏等字,然後利用整個夏天去認識各位導演、編劇、剪輯,終日流連於他夢寐以求的世界裏。從與別人的交談中他學習、觀察,並發現了越來越多關於電影製作的靈感。
終於在20歲那年,他成為正式的電影工作者。他在環球製片廠放映了一部他拍得不錯的片子,因而簽訂了一份合同,導演一部電視連續劇。他的夢終於實現了。
史匹柏知道他所追求的目標,也知道應該怎樣去做,他善於學習,用恰當的目標為自己鋪就了成功的道路。
有些人總是過分重視智力測驗,過分相信所謂智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弊端。人的美好品質是多種多樣的,怎能以一份智力測驗定奪?盡管你在一次又一次的智力競賽中名落孫山,但在某一方麵,你也許可以進行你特有的、奇跡般的創造,使生活充滿無盡的樂趣。
(一)目標是力量的源泉
管是為了達到不管的目的,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現代化的共同趨向。如何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不能僅靠班主任或有關教師講幾節課,關鍵是要教育和指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養成自我管理的良好習慣,使每個小學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對象,又是管理的主體。
立誌不定,終不濟事,理想是人生的燈塔,誌向是生活的路標。少年兒童時期,正是立誌的最好時機。毛澤東同誌在青年時期受《世界英雄豪傑傳》的啟發,立誌要向華盛頓、林肯、拿破侖、彼得大帝那樣幹一番事業,即給自己起名“子任”,表示要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科學史上許多大科學家,也都是在中學時代立下攀登科學高峰的宏偉誌願,為人類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明代學者王守仁說:“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