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少擺擺手,並沒有對眼前帽子太過感冒。那頂帽子不是古物件,應該是一些照老物件做舊出來的。貂蟬冠從西漢興起,一直到明末,都是重要的曆史組成部分。清朝實行的頂戴花翎那一套官服官帽,所以這才斷了貂蟬冠的市場。
如果是真東西,王大少就不會這麼急於把貂蟬冠說的這麼詳細了。他就是看到了貂蟬冠是件做舊的,所以才這麼說的。
見王大少沒有要買貂蟬冠的樣子,老頭子心頭有些失落,繼續指了指身旁一件件掛著的古代衣物道:“那小兄弟你先再看看裏頭別的,有看上的招呼老頭子我一聲。”
說完老頭就自己去琢磨那頂帽子去了,嘴裏哼哼唧唧,聽起來好像還很得意的樣子。
沒了老頭子的注意,王大少這次終於找到了黃金眼興奮的源頭。現在在他前麵正前方,一麵花團錦簇,看上去紅黃其間的大鮮豔衣服引起了王大少的注意。
不知道衣服就叫啥名字,也沒法百度一下,王大少隻能是直接開啟終極作弊器,由黃金眼自己識別起來。
“蟒袍,永樂二年製,來源:明成祖朱棣親賜鄭和之物,價值無可限量。”
靠,聽到這裏,王大少立刻不淡定了,這玩意看著像龍一樣圖案的竟然是蟒而不是龍,就是以前被皇帝賜封穿的那種官服。原來這件衣服,竟然是當年朱棣那家夥賜給鄭和的。
鄭和?怎麼名字這麼熟悉。王大少略一思索,終於想起了這人是誰。
鄭和,明朝有名的太監,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春城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明洪武十三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禦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曆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裏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這樣一個牛逼哄哄的人物,王大少當然是欣賞之至的。太監中雖然很多不是東西,但還是有像鄭和,蔡倫這種傑出人才的。
而黃金眼給出了蟒袍價值不可限量的估價,王大少當即就明白過來了。這類文物所代表的曆史意義非凡,當然是無可限量的國寶之物了。
而看現在麵前隨意掛著,看上去還沾有灰塵。看樣子也是老頭子以為顏色太過豔麗,也是近些年才仿製出來個古裝服飾吧!
明朝服飾基本上還可分為蟒、帔、靠、褶、衣這幾類。
蟒,即蟒袍,是明朝皇帝賜給功臣的服裝,隻有帝王或達官貴人才有資格穿它,因為衣服上繡著蟒而得名。蟒是一種形如龍的四爪龍。在戲劇中蟒袍是帝王將相、後妃貴婦的官服,有男女之分,男蟒袍主要以四爪龍為圖案,女蟒袍則多以龍或鳳為設計。
蟒袍的裝飾性強,而且有寬闊的水袖,給人一種威嚴莊重的感覺,它那華美的圖案既有喻寓尊貴的象征,又帶有律動感,善於流露與表達演員的情感,使演出更加充實豐富。
帔源於明朝,大領對襟是它的一大特點,所以又稱為對襟長袍。另外它左右胯下開叉,有水袖,是華貴又奔放的休閑服飾。在戲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將相、官吏、豪紳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別,顏色分紅、藍、黃、絳、紫、粉紅、天青等,其中紅色是新婚或喜慶的代表色彩。
靠又稱為甲衣,源於清朝將官的綿甲戎服,後來演變為傳統戲曲中武將的服裝,通常為圓領緊袖。靠分硬靠和軟靠,硬靠可插三角形的靠旗,軟靠則不插旗。靠跟蟒袍一樣不斷的演變,改良靠雖不及傳統靠威武,但較輕便,特別適用於高難度的武打動作。
明代官吏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