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康熙年間,紅瓷製造工藝相當突出,紅瓷成品色調濃豔鮮亮,有不同的濃淡層次,品種也較為多樣,有釉裏紅、青花釉裏紅、青花釉裏紅加彩、釉裏三彩等。雍正年間所製紅瓷在工藝上達到曆史最高峰,其紅瓷成品紅豔,尤其是青花釉裏紅在色彩、設計上皆有前期未有的新意,青花色調濃淡不但很鮮亮,且時有暈散。 但仍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紅瓷器。一直到新華龍國成立近50年後,才在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研製出了真正的大紅瓷器,因此這種瓷器被稱為華龍紅瓷。
現在看上去的華龍紅,然然就是剛生產不過幾年的瓷器。若論在收藏界,這就是孫子輩,要想做藏品,那還熬些年頭吧!
哼,要諸位還是這麼認為,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華龍紅燒製的困難,以及現在華龍紅的工藝堪稱巔峰,所有嗅覺靈敏的人都已經開始動起了收藏的意思。
這可不是哄搶,也不是瞎傳,而是事實如此。
這就跟人民銀行決定出一款紀念幣或者紀念生肖郵票的時候,剛一出來,那勢必是收藏熱!因為那東西就是好,就是少,用不了多久它就值錢了呢!
而且,像趙軍這種雖然是破爛王的收藏家,但打眼多年,至少關於收藏的嗅覺還是聞出來了吧!所以這家夥弄了隻大紅瓷過來,就是故意放在那臭顯擺呢。
“嘿嘿,我說王大少,咱這東西還不錯吧,跟你說,這可是十年前出來的第一批華龍紅,用它擺在家裏客廳,體麵吧!夠氣派吧!”
“是不錯,嗬嗬這玩意還別說,光線柔和靚麗,布局精美迷人,真跟個剛娶過門的小媳婦兒差不多。”
王大少抱著長頸圓肚,下方扁平的紅瓷大瓶說道。
“這個,你就不知道了吧!華龍紅這玩意,現在隻有湘南省醴陵這個地方,以及景德鎮少有的兩個窯爐才能製作出來。嘿嘿,而且這個製作工藝,那可是相當之難喲!”
“說來聽聽!”王大少虛心請教道。
“這玩意,第一、燒製難度很高,工藝複雜,通常是四次進爐:一是素燒;二是釉燒;三是紅燒;四是金燒。每一環節不可偏差。通常情況下,華龍紅紅瓷器在燒製多件中才能出一件成品,大型成品的合格率更低,所謂“十窯九不成”。近乎苛刻的製造工藝與極低的成品率,彰顯華龍紅瓷稀缺性與珍貴性。
第二、這紅瓷的形成難。銅紅需要在800℃要分解,華龍紅紅在1450℃的高溫下成瓷,難中之難。”
“不但如此,燒製華龍紅必然要用到紅釉,這紅釉是用稀有金屬鉭燒製而成的,金屬鉭是比黃金還貴的稀有金屬,且紅瓷上的金色圖案是用純度在99%以上的純金烤製而成,可以說華龍紅瓷是用黃金燒成的。華龍紅瓷從用材方麵就體現了高貴藝術珍品的品味與內含的現實價值。”
“華龍紅”,一個讓陶瓷人終於圓了的夢。陶瓷上那片大紅曾是陶瓷史上千古難題。多少年來,人們夢想把這人間最美的色調搬上瓷麵。在中國陶瓷藝術長河中,唐代發明了銅紅;後來,有了宋代的鈞紅瓷,明清時期的祭紅、郎紅、胭脂紅、豇豆紅、珊瑚紅等紅色釉瓷。盡管這些紅色釉瓷的色澤也並非真正的大紅,可就因為那一份“紅”,使得燒製工藝要求極高;因為那一份“紅”得來不易,這些陶瓷也就成為皇室內廷和曆代國內外收藏家追求的珍品;因為那一份“紅”難成,陶瓷界常大訴“十窯九不成”、“千窯難得一品”的苦衷。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陶女浴火煉紅瓷”的悲壯故事。而對於“大紅”的追求,近現代西方各國也競相投入巨資,可研製工作至今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因為釉下彩瓷器要求一定的白度、硬度和透明度,要在1300℃的高溫下才能燒成。而促成陶瓷上大紅色的釉料在溫度升至800℃這個臨界點時,“紅顏”完全褪盡。一片“華龍紅”的醴陵紅瓷的問世,引起了“當驚世界殊”———陶瓷上從此有了大紅,而且是釉下彩大紅。
看著麵前趙軍沾沾自喜的模樣,王大少不禁也有些感慨起來。真論起這收藏覺悟,自己是有眼力,但卻還是缺了人家那種好奇嗅覺。看來自己要想在收藏界取得更深更廣的發展,不但是要把目光著眼於過去,更是要著眼於當下以及將來。